文档详情

专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

发布:2025-03-20约1.25万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5年

专题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政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外交

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文化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近代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知识清单】

考点1: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朱元璋认为,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导致元朝灭亡。为巩固统治,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

2.措施:

(1)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互不统属的“三司”;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2)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3.影响:地方和中央各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要求: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卷文体: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用“八股文”。

3.影响:它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读书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已由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微商、晋商。

考点2: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1405—1433年。

4.次数: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5.到达范围: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6.影响:(1)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原因: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2.重大事件:

(1)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此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地位: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考点3: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名著

1.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2.宋应星《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末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3)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4)作用: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5)评价: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

2.北京城

(1)营建:在元大都基础上,明成祖从140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2)布局: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核心是宫城(即紫禁城)。

(3)风格: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沿中轴线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