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提升服装业的对策研究.docx

发布:2019-04-12约9.33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提升服装业的对策研究   摘要河北是服装产业大省之一,但不是服装强省。   当前,面对河北服装产业集群建设滞后、品牌建树不利、人才匮乏、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引导功能不足等情况下,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升行业能力,是政府和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因此,相关产业提升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服装产业行业提升0引言服装产业作为河北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在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应优化结构,重点发展,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   事实上,以贴牌加工为主的河北服装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加快服装大省向服装强省的跨越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1河北服装行业的现状作为北方的服装大省,近十年间河北服装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全省服装企业已发展到4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并初步形成了容城服装、辛集皮衣、宁晋牛仔、安新羽绒、清河羊绒和卓达服装产业园这六大区域性服装产业集群。   另外肃宁、枣强、青县、磁县等服装集群加工地也渐具规模。   即使这样,位居中国服装产量前10名的河北,其年产值却与同样排在前十位的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相差悬殊。   另外,河北省目前只有雪驰、大羽、鸣鹿等寥寥几个中国名牌和比琦、伴纵等10多个省名牌而已。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河北服装行业没有一个享誉全国的服装名牌,是和其服装大省极不相称的。   现在虽然80%以上的企业从原来单一的外贸出口发展为多渠道、多口岸经营,但知名品牌少,品牌附加值低,十个企业八个贴依然是河北服装产业的现状。   当前,河北省在政府层面上正大力实施以依托服装产业集群的壮大来做强河北服装产业的发展策略。   其模式就是通过借鉴南方服装产业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大力打造服装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升级,形成区域优势,构筑河北服装圈,实现产业提升。   事实上,河北服装产业集群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要实现服装产业的提升,必须突破发展瓶颈,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2河北服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1服装产业集群整体水平低,缺乏竞争优势河北的服装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水平低,大多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公布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名录中服装类的河北仅2家,分别是宁晋休闲服装名城和清河羊绒纺织名城,这同广东20家、浙江10家、江苏9家、福建4家有很大差距。   并且,在现有产业集群中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缺乏规模和质量效益型的龙头企业,和其他地区相比没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在2005-2008年,连续三年公布的中国服装行业竞争力前10强企业名单中,没有一家河北企业。   22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国内一些具有优势的服装产业集群,已形成从设计、原料生产、配件、机器设备供应、服装加工、销售、再到消费者手中完整的产业链条。   现今河北的产业集群中大多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23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资本和体制环境。   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弱,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   而且,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不紧密,获取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弱,得不到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资源,创新能力匮乏。   24品牌建设相对落后河北服装行业以初级加工和贴牌加工出口为主,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很低,品牌建设相对落后,这点从目前仅有雪驰、大羽、鸣鹿等少数国内知名品牌就可充分看出。   自有品牌的缺乏让企业失去了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和市场议价能力。   一般贴牌加工出口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只能获得利润的10,品牌商则占据利润的50。   这种贴牌模式,为河北服装产业带来的只是整个服装产业链条中利润最薄弱的部分,而依靠品牌效应所带来的高附加的利润部分的缺失制约了河北服装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河北服装行业产业提升的策略。   31以市场促产业,提升专业市场功能认真落实中共河北省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中的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的政策,塑造集群经济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和市场主体。   纵观国内外,构建专业的市场体系,是服装集群迈向更高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专业市场的建设,使市场日益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地发展的原材料中心、产品交易的物流中心、品牌展示中心和信息交换中心。   目前,河北省内的各产业集群地的专业市场大多类似产品的批零中心,功能较单一。   而拓展市场功能、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