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构式中的压制观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docx

发布:2025-01-30约1.7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从构式中的压制观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也随之攀升。这些流行语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们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成为人们表达情感、讽刺社会现象、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例如,“佛系”一词在2017年迅速走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追求简约生活态度的心理状态;“人设”一词则是对公众人物形象塑造的一种讽刺,体现了网络舆论对个人形象的严格审视。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与构式压制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构式压制观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建构,语言的构成和使用受到社会规范和权力关系的制约。在网络语境下,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过程正是这种压制与反压制的体现。例如,在“打call”这一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它原本是日本偶像文化中的一个词汇,意指为偶像加油鼓劲,但随着其传入中国,其内涵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一种网络用语,用来表达对某事物或某人的支持。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文化内涵被重新诠释,体现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社会建构特性。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滥用和误用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流行语被过度使用,甚至演变成网络暴力、网络歧视的工具。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9年,某知名网络平台上关于“人设”的讨论中,出现了大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内容。这种现象反映出,在网络空间中,流行语的使用并非完全自由,它同样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的约束。因此,从构式压制观的视角来解读网络流行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如何在尊重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引导其健康、合理地发展。

二、构式压制观的基本理论

(1)构式压制观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语言结构与社会文化、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认为,语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受到社会规范和权力关系的制约。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个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特定的语言规范,这些规范往往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权力结构。

(2)构式压制观的核心理念在于,语言构式的选择和使用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社会身份、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等。例如,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同一语言构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反映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此外,构式压制观还关注语言使用中的权力关系,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其分配和使用往往与权力紧密相关。

(3)构式压制观强调语言使用中的社会建构性,即语言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和群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对语言进行重新诠释和创造,从而形成新的语言构式。这种社会建构性使得语言具有动态性,同时也为研究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分析语言构式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使用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规范。

三、网络流行语中的构式压制现象分析

(1)网络流行语的构式压制现象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以“吃瓜群众”为例,这一词汇最初源于网络论坛,用以指代旁观者或无关紧要的人。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内涵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对公众人物或事件的关注和议论。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相关网络搜索量达到数百万次,这反映出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其构式受到社会关注和权力关系的压制。

(2)在性别构式压制方面,网络流行语也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例如,“直男”和“直女”这两个词汇,原本用于描述性取向,但在网络语境中,它们被赋予了贬义色彩,用来指代不懂得照顾他人感受的异性。据《中国网络空间法治发展报告》显示,这类词汇在网络上的使用频率较高,反映了性别构式在流行语中的压制现象。

(3)网络流行语的构式压制还体现在对特定群体的歧视和偏见上。以“键盘侠”为例,这一词汇最初用来形容那些在网络上发表极端言论、攻击他人的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对网络喷子、网络暴力者的代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8年,我国某知名网络平台上,关于“键盘侠”的讨论达到了数十万次,这反映出网络流行语在构式压制现象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