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基本输入输出系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章
【教学目的】掌握接口的基本概念、IO端口的编址方法和基本的数据传送方式
【教学重点】IO端口的编址方法和基本的数据传送方式
【教学难点】中断方式和DMA方式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
【课外作业】P193习题3,4,7,10
【学时分配】6学时
【自学内容】8237的使用
【讲授内容】
5.1 概述
输入输出系统包括:
① 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和辅助存储器)
② 设备控制器----主机(CPU和存储器)之间的控制部件,诸如磁盘控制器、打印机控制器等,有时也称为设备适配器或接口,其作用是控制并实现主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
5.1.1 接口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接口
CPU要不断地与其它部件交换信息。CPU不是直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的,而是经过一个中间电路,这个电路就称为“接口电路”,简称“接口”。所谓接口就是主机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桥梁,由它来完成CPU与外部设备之间信息的传递。
一般将外部设备与接口合称为“I/O系统”。接口又称为“设备控制器”或“适配器”。
2、为什么要有接口电路
CPU连接?为什么不直接与CPU的总线相连接呢?
从CPU的角度来看,对外部设备的访问(读/写)与对存储器的访问是类似的,为什么存储器可以直接通过总线与CPU连接,而外部设备却要通过接口电路来与CPU连接呢?
这是因为:
存储器的基本结构简单(只有很少几种),只要求几个简单的控制信号,而且存储器的访问速度一般都比较快,CPU与存储器之间的定时与协调比较容易,因此存储器可以直接通过总线与CPU连接。
而外部设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⑴ 外部设备的品种繁多
从类型上看:有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输入/输出设备、测量设备、通信设备、控制设备等。
从结构上看:有机械式的、电子式的、机电混合式的。
从原理上看:各类设备的工作原理又是各不相同的。
⑵ 外部设备的工作速度分布范围宽
如:电传打字机每秒能传输100个信息单位,温度传感器有可能长达几分钟才改变一个数据,软盘的传输速率为每秒2.5兆位,硬盘的传输速率为每秒5兆位以上。
⑶ 外部设备的信号类型和电平种类也各有不同
有数字量的,有模拟量的,有电压型的,有电流型的,有TTL电平的,有CMOS电平的。
⑷ 外部设备的信息结构格式也各不相同,需要接口电路来协调转换。
可见:
⑴ CPU与外设两者的信号不兼容,信号线上的功能定义、逻辑定义、时序关系都不一致;
⑵ CPU与外设的工作速度不兼容,CPU速度高,外设速度低;
⑶ 若无接口,CPU要直接控制对外设的操作,大量占用CPU时间,而大大降低效率;
⑷ 若外设直接由CPU控制,会使其硬件结构依赖于CPU,而不利于外设的发展。
所以,外部设备一般都要通过一个接口电路来与CPU连接。
5.1.2 设备控制器(I/O接口)的基本功能
简单地讲,一个接口的基本功能是:在系统总线和I/O设备之间传输信号,提供缓冲作用,以满足接口两边的时序要求。
由于外设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对于不同的外设,接口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一般说来,接口应具备下述功能:
设备的选择(寻址)功能
首先,接口要对选择存储器和I/O的信号能够作出解释,此外,要对CPU送来的片选信号进行识别, 以便判断当前本接口是否被访问,如果受到访问,还要决定接口中哪个寄存器受到访问。
这就要在接口中设置I/O端口地址译码电路对外设进行寻址。CPU将I/O设备的端口地址代码送到接口中的地址译码电路,并经译码电路,把地址代码翻译成I/O设备的选择信号。一般是把高位地址用于接口芯片选择,低位地址进行芯片内部寄存器的选择,以选定需要与自己交换信息的设备端口,只有被选中的设备才能与CPU进行数据交换或通信。没有选中的设备,就不能与CPU交换数据。
⑵.输入输出功能(执行CPU的命令和返回外设的状态)
接口要根据CPU送来的读/写信号决定当前进行的是输入还是输出操作,并且随之能从总线 上接收从CPU送来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或者将数据或状态信息送到总线上。
CPU并不是直接把命令送到被控对象,而是以命令代码的形式先发送到接口中的命令寄存器,称之为“命令口”。再由接口电路对命令代码进行识别和分析,分解成若干个控制信号,传送到I/O设备,使其产生相应的具体操作通过接口电路来进行控制的。
外设的状态信号是以状态代码形式存放在接口电路的状态寄存器中,称之为“状态口”,以便向CPU报告。
⑶.数据缓冲功能
当外设速度不能与CPU速度相匹配时,由接口提供缓冲器,对传送数据进行缓冲,用以消除计算机与外设在定时或数据处理速度上的差异。
接口中一般都设置数据缓冲寄存器(简称数据缓存器),称之为“数据口”。数据缓存器又分为输入和输出缓存器,前者暂存外设送来的数据,以待CPU将它取走;后者暂存CPU送往外设的数据。有了数据缓存器,就可以使高速工作的CP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