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生态农业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我市生态农业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生态农业建设调研组
为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积极推进宣城市国家生态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配合市政协做好“推进宣城市国家生态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资政会相关调研工作。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们调研组于3月下旬到4月底,采取外出考察、走访基层、座谈讨论的形式,就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子课题开展了深入调研,现将本次调研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
一、我市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1、具有发展生态农业所必需的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
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在农业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产生的生产转型推进和维护农业生产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宣城市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光温同步,四季分明。境内多山地丘陵,黄山山脉遍及南部和中部,东南部是与浙江接壤的天目山脉,西北部为九华山余脉分布,北部为平原水网地区。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部山丘盆谷交错,中部丘陵岗地绵延,北部平原河网密布,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由于气候、地形复杂多样,孕育和繁育了十分丰富的农作物种类,粮、油、棉、麻、丝、茶、糖、烟、果、药、杂等十一种类的几百个栽培品种。区域内山坡、丘陵、平原、湖泊分别占总面积的26.8%、46.5%、24.6%和2.1%,土层深厚,有机质平均在2.5%以上,植被以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森林覆盖率在55%以上,土地垦殖率为23.5%,大大低于全省42.4%的水平。
宣城市距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大城市均在300公里3小时经济圈内,有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铁路相连,新鲜的蔬菜瓜果、冷鲜肉等产品可以及时运输到这些大都市的市场和超市,具有路程短、运输快、费用低的优势。随着长三角和皖江城市带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休闲游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为我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2、具有发展生态农业所必需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基础
2010年12月,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开展了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定》(宣发〔2010〕23号)、《关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决定》(宣政〔2010〕103号)等文件,文件指出:到2015年,我市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同时,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区的覆盖面积。“十二五” 末,全面完成生态农业建设任务。要建设发展良好的生态林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治,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形成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 1997年广德、宁国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以来,2001年泾县、宣州区又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总面积达24万公顷,泾县汀溪乡、郎溪的南塘乡、广德的猕猴桃农场、旌德兴隆、三溪、宁国市汪溪等在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建设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大批好的经验,猪(牛、禽)—沼—果(菜、鱼、粮)、果园立体种养、种—养—加—沼、圩区水田立体生态种养、稻鸭共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目前,全市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66平方公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分别为绩溪、泾县、宁国、宣州,现已基本通过验收,绩溪县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富民计划的实施以及生态农业试点工作的完善和推广,全市生物质能和商品质能由1996年的42.5:57.5,发展到现在的30:70,薪炭、秸秆在生活用能中的比例由75.86%下降了43.26%,节柴灶推广达83.27%,沼气普及率由1996年的0.38%上升到现在的2%左右。
二、我市生态农业建设已取得的成效
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起步于1997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建设实践上均取得较大进展,开展了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和省市县生态农业示范点的建设工作,总结和推广了一大批适宜我市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成效非常显著,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开展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及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整体推进,我市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突出表现在:
1、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大面积推广
自2001年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工作以来,全市11个点列入省级生态农业示范点。2003年全省征集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起,我市推荐的4种模式有两种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