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专业实验实习指导书(汇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蚕体解剖生理学……………………………………………….1
桑树栽培学……………………………………………………17
桑树病虫害防治学……………………………………………33
养蚕学…………………………………………………………37
丝茧学…………………………………………………………58
家蚕良种繁育及育种学………………………………………69
蚕桑副产品加工学……………………………………………97
蚕病学…………………………………………………………107
《蚕体解剖生理》实验实习指导书
实验目的与要求
蚕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是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
蚕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加深和巩固对讲课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蚕体解剖生理学的实验技术,进下步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蚕桑专业课以及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为使实验顺利进行,提高实际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
一、实验前要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师讲解时必须注意听讲。
三、领到实验材料和仪器后,立即进行检查,如有遗缺或差错应及时向有关教师,提出。
四、示范标本不得随便移动。如需变动位置或观察部位,应征得教师的同意。
五、每次实验不得迟到早退,有事外出必须请假。实验时要保持安静,不得高声谈笑,不要到处走动,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六、实验中要坚持严肃性、严格性和严密性,按照实验步骤,依次操作。须据实记录,并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报告要求数据确实,绘图准确。
七、实验观察如不能当日结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观察完毕。
八、注意节约水,电、药物及其他实验材料。仪器、用具、药物用完后要放回原处。未经教师许可,实验材料,药物、仪器,用后不得携出室外。仪器损坏要及时登记,酌情赔偿。
九、实验完毕后,要整理桌面,清洗仪器及用具,打扫实验室,保持室内整洁卫生。
实验一、外部形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卵的外形
2.能识别各种卵
3.了解蚕的外部形态
4.掌握口器各部及触角的构造
二、材料:
1.越年卵及不良卵
2.5令浸渍材料蚕
3.口器各部、胸、腹、足标本片
4.雌、雄蛹,雌、雄蛾
三、用具:解剖镜,显微镜、解剖器、烧杯(500m1)、二重皿、吸管、载玻片、乙醚。
四、观察内容:
(一)观察卵的形状、卵涡、卵色、卵纹、卵孔、气孔以及越年卵和不良卵。
卵呈扁平椭圆形,一端稍尖,一端略大,在尖的一端生有卵孔。卵壳无色透明或带淡黄色,表面布满五角形或六角形卵纹。卵孔的卵纹排列呈菊花瓣状。卵纹之间有针状的气孔。在卵面的中央有凹陷的卵涡。
刚产下的卵,从外表看均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如果是越年卵,则逐渐变为品种特有的固有色。不越年卵中的生种,产卵后虽为淡黄色,用阳光照射即现红色,以后卵色一般不变,并不断发育而孵化。不越年卵中的再出卵,产卵后变成固有色,以后在年内又陆续孵化。由于生种和再出卵蚁蚕孵化出来留下1个空壳,出现了原来卵壳的颜色,卵的一端并有1个孵化孔。不受精卵卵色一直保持淡黄色,大多不能向前发育而陆续死亡。死卵(早期死卵)虽已着色,但卵涡深陷,呈三角形或成瘪卵,多赤褐色,也有普通卵色带黑色。
(二)观察蚕的头部及附属器官。
1.头部分区 头部正面有条倒“Y”形线缝为头盖缝,中干为颅中沟,两臂为口上沟。左右两片呈半球形,为颅侧板。中央三角形的一片为额。额下狭长的一块为唇基。
2.触角 着生在颅侧板的下端,白色角基膜内,由3节组成。第二节长,上端有两根刚毛,4个短小圆锥形突起,第三节很小,在其前端也有大小不等的2个圆锥形突起。
3.单眼 在颅侧板前端的两侧,触角的基部,左右各6个,其中4个排列成半圆形,1个略在圆心,1个靠近触角。单眼是半球形隆起,呈黑褐色,有光泽。
4.口器 由上唇、上腭,下腭、下唇四部分组成。
①上唇 在唇基的下方,呈倒凹字形,其外面有6对感觉毛,其内面靠近游离缘的部分,有6个无色圆锥形的感觉突起。
②上腭 在上唇的下方,外面近后缘基部有两根刚毛。上腭前关节是凹形的臼,后关节为球形踝突。其内侧为收肌板,宽大,圆扇状,上附上腭收缩肌。外侧为展肌板,较小,先端分支,上附上腭伸展肌;
③下腭和下唇 下腭和下唇互相愈合成一个复合体,位于上腭的下方。下腭在下唇的两侧,由3节组成,各节上有l~2根刚毛。在下腭的顶端有下腭须,由3小节组成,第一小节上有1根刚毛,顶端有圆锥形突起。其内侧生1个瘤状体,上面有3根稍长的无节毛状突起,两根有节的圆锥形突起。下唇在左右下腭之间。下唇的中间为吐丝管,在吐丝管基部两侧,各有1个下唇须。下唇须由3小节组成,第二、第三小节上各生1根刚毛。
(三)观察幼虫外部形态:
1.外形和体节 蚕体由头、胸、腹3体段构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