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17.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7章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本章主要阐述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特征
和决定因素等基本问题;介绍宏观经济效益评
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准则和评价方法;介绍宏
观经济效益因素分析的基本方法。
1
17.1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问题
17.2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7.3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
17.4 宏观经济效益因素分析
2
17.1 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问题
• 17.1.1 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与特征
• 1. 宏观经济效益的概念
• 微观经济效益通常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的
比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即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
• 宏观经济效益是要在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充分
就业的前提下,全社会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 衡
量的基本公式为:
• 宏观经济效益=总产出量/总投入量
• 在研究宏观经济效益时,全社会的总投入表现为全部生产要素
的投入,总产出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因而,宏观经济效益
又可用全生产要素生产率来表示。
• 全要素生产率= GDP/全部生产要素综合投入量
3
2. 宏观经济效益的特征
• (1)宏观经济效益是综合性的效益。涉及各部门、
各产业和各地区,考察全社会投入产出对比关系。
• (2)宏观经济效益是全程性的效益。涉及社会再生
产各个环节。
• (3)宏观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 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要以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实现充分就业为前提,要求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相结合、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
等原则,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4
17.1.2 宏观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
• 1.微观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
础,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综合反映。要提高宏
观经济效益,必须设法改善微观经济运行的环境和机制,
为提高微观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 2.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如果是 “数量型”、
“资源消耗型”和 “环境污染型”的,则宏观经济效益必
然是低下的或短期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果是 “质量型”、
“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有好型”的,则宏观经济效益必
然是可佳的长期的。因此, 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应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 “数量”的变化,更应强
调经济运行 “质量”的提升和 “结构”的优化。
5
• 3.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在不同生
产单位、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分配和组织越合理、经济
结构优化;宏观经济效益越好。
• 4.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能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可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但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应防止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而导致
规模不经济,应将部门、产业或企业的生产规模界定在合理的
范围内,应注重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 5.制度因素。良好的制度安排能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利可图,
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制度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
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因素;技术创新可直接降低生产成本,而
制度创新可降低交易成本。
• 6.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合作、
供求等环境)越好,宏观经济效益越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