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货币替代效应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民币货币替代效应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内容摘要:货币替代受国民收入水平、通货膨胀、汇率稳定性、利率水平及国内金融发达程度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通货膨胀程度是影响货币替代效应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2005年第3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及利率对人民币货币替代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货币替代率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其它因素对人民币货币替代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货币替代 人民币 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货币替代指一国居民在对本币货币币值稳定的信心不足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出现的大规模货币兑换现象,从而导致外币在储藏职能、交易媒介职能以及计价标准等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姜波克,1999)。国外学者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模型对货币替代进行了实证研究。Michael D.Bordo(1982)首先提出“货币需求的边际效应理论”并认为居民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和支付的便利性,个人则通过持有合理的本外币数量从而获得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Marc A.Miles(1986)构建模型对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的货币替代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Manfred(1993)通过“汇率放大效应”假说对货币替代所导致的汇率调整路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国内部分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货币替代现象进行研究:如巴曙松在分析货币替代的价格传导效应和资产价格效应的基础上,强调货币替代应该作为汇率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方显仓(2001)以货币需求的资产选择理论为基础,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并发现:在弹性价格前提下货币替代具有显著的汇率扩张效应,而在粘性价格情况下货币替代则具有汇率的迟钝效应;卜亚(2006)基于货币替代的“免行动区间”理论和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理论研究认为:存在货币替代情况的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当局要逐渐为汇率的市场化机制创造条件,要逐步放松汇率的管制扩大汇率浮动范围、选择灵活的汇率制度;胡景芸(2003)则通过选择经常账户收支、年平均汇率、消费物价指数、国内外利率差异及制度性因素作为自变量、货币替代程度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影响中国货币替代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易亚红(2007)将货币替代变量加入货币分析法以后证实了货币替代影响汇率的结论。
关于货币替代的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及西方学者对个别国家货币替代的实证研究,而关于人民币替代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则相对滞后。影响一国货币替代的因素有许多,本文将从经济增长水平(国民收入水平)、通货膨胀率、人民币收益水平和汇率水平等方面研究影响货币替代的因素及效果。
影响人民币替代的理论分析
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水平直接决定了一国国民收入水平,并反映了该国居民所拥有的财富水平以及全社会的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经济增长水平好国民收入水平越高,该国的进出口贸易的规模、投资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也就越高,各国对该国未来经济的良好预期会导致该国货币获得升值的预期,则该国货币发生货币替代的概率就会降低。因此,综合以上考虑,货币替代率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公众对本国货币存在贬值预期时以外币替代本国货币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国内物价上涨、本币购买力下降、本币会发生贬值,本国居民则会增持外币资产。而当一种货币的币值较稳定时,无论是从国际货币的价值储藏还是计价角度来讲,都会受到其他国家较大的偏好。国内的高通胀率会影响该币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所以,货币替代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汇率风险水平。名义汇率大幅波动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市场参与者因汇率变化导致的转化成本以及信息成本,从而影响该币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因此,在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人们都愿持有汇率相对稳定的货币从而避免由汇率波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与交易风险。目前,我国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汇率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央行对汇率的预期,这种主观预期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之上。外汇管理体制与我国居民对汇率的预期因素使得我国的名义汇率水平和真实汇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公众认为人民币币值当前被高估,便会对人民币的未来趋势产生贬值预期,进而减少持有人民币的数量;若认为人民币汇率当前被低估,便会预期人民币将升值,从而增加持有本币。综合以上考虑,货币替代率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人民币收益率。利率既是生息货币资产的收益率同时也是不生息货币资产的时间价值,即现金货币的机会成本。如果是只分析不生息的现金货币资产的替代时,利息则是以持有货币机会成本的形式出现。本国货币利率水平上升时,公众会增加本国货币的持有量;反之,公众会增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