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退耕还林还草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晋南退耕还林还草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邢康杰(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09戏剧影视设计班)
摘要:以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为例,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退耕还林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以及对当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并针对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晋南一带,频临黄河与汾河,但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风蚀严重,是黄河流域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严重地区之一。自2000年以来,黄河以北地区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该政策对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目前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在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实践区概况
山西省万荣县位于运城市的西北部,黄河与汾河交汇处,全县总面积108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14个乡镇,281个行政村,43万口人。万荣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史书上曾有“皇天后土”的记载。改革开放以来,万荣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农业结构不断优化,40万亩粮田、30万亩苹果、20万亩柿子为主的干果经济林、10万亩以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这一“4321”的格局基本形成;工业经济发展呈蓬勃之势,磁材、医药、化工建材、金属镁、焦化、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境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209、108国道穿越县境而过;电力充足,水质优良,通讯便捷,政府网站、中国国际商务网站相继开通,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退耕还林还草状况
万荣县地势高低起伏,落差相对较大。东部为台状黄土高原,西部为黄土谷地。全县因地势较高而水源奇缺。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国家对该区生态环境多次治理,各种防护林工程、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该区域土地条件差,土壤贫瘠,气候恶劣,干旱严重,以及投入远远达不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模的需要,再加上机制不完善,农林牧矛盾突出,治理速度赶不上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速度,整体趋势仍在恶化。
2000年万荣县启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的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的实际需要,对全县土地进行分区治理,重点防治。截止2008年万荣县退耕还林还草总投资1000多万元,涉及人口十余万人,土地面积12.163平方千米。
退耕还林还草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采用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万荣县退耕还林还草区农村发展现状。调查范围涉及万荣县多个乡镇、数十个村庄、上百口人。
问卷调查中,79.7﹪的居民赞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该政策的实施符合当地居民的利益。对该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实地考察,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极其明显。所以退耕还林还草是该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成效最显著的措施。但该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林灌草地与耕地布局不协调,耕地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
2003、2005和2008年万荣县耕地、林灌地和草地变化情况
年份(年) 耕地 林灌地 草地 面积
(k㎡) 比例(﹪) 面积
(k㎡) 比例(﹪) 面积
(k㎡) 比例(﹪) 2003 2348.70 69.69 98.22 2.91 756.62 22.45 2005 2332.11 69.19 103.95 3.09 767.68 22.78 2008 1837.42 54.52 275.54 8.17 1083.33 32.15 林草地面积的增加,减少了区域土地水土流失和沙化。林草地抵抗风蚀和水土流失能力很强,而耕地自身抵抗能力很弱,尤其是翻耕地,加重了影响。布局合理的林草地会对下风向及下游一定范围内的耕地起到防护作用。根据实地观测发现,当前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存在集中布局现象。这种布局的优点是耕地可以很快得到恢复,管理也方便,但缺点是土地水土流失和沙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农田仍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根本保障,因此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当中,如何合理布局林灌草地和耕地,以及改变耕作方式,是进一步提高区域整体防治水平的关键。
2、水资源超采严重
水资源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也是生态的关键环境要素。该区域耕作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但随着当地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逐渐发展了灌溉农业,水浇地面积迅速扩展,与水浇地相配套的电机井数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地下水丰富的地带,机井分布密度过大,造成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将可能导致植被退化、地下水矿化度升高和土壤盐化,并将对已经恢复的林草植被重新产生灾难性的破换。
3、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在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