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鸡本交笼饲养高效生产技术.docx
种鸡本交笼饲养高效生产技术
推荐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摘要:针对近年来种鸡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强度大、招工难、用地紧张、生物安全管理不规范、动物福利水平低等问题,将蛋鸡层叠式立体笼养模式应用于父母代种鸡的高效生产,在集成自动饲喂、饮水、环控、集蛋和清粪等饲养工艺基础上,根据公母鸡生长发育特点,将一定配比的性成熟公母鸡按单元适时混群饲养,通过公母鸡自然交配方式,生产种蛋并孵化,提供优质的商品鸡苗,雏鸡生活力得到提高。种鸡本交笼饲养繁育技术克服了人工授精技术存在的不足,减少了繁殖过程的人工干预,在笼具结构、饲养密度、光照控制、福利设施、饲喂制度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可提高种鸡生产繁育的标准化、自动化水平。
一、技术概述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家禽人工授精繁育技术不足之处突显:人工授精招工难、授精员年龄偏大、授精操作不当引起泄殖腔损伤和种源性疾病垂直传播比例增加。在此背景下,以自动化笼养、公母代鸡本交为主要特征的种鸡本交笼繁殖技术应运而生,根据公母鸡生长发育特点,将一定配比的性成熟公母鸡按单元适时混群饲养,通过公母鸡自然交配方式,生产种蛋并孵化,提供优质的商品鸡苗,雏鸡生活力得到提高。针对本交过程中公母鸡啄癖导致背羽脱落和死淘增加等问题,确定了公母鸡合群的时间和方式,适宜的公母比,调整了本交笼鸡舍适宜的光照制度,采用了磨爪垫和产蛋箱帘配置技术。率先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种鸡本交笼饲养技术规程》(DB34/T2111-2014)地方标准和国内第一个行业标准《种鸡本交笼饲养技术规范》(2023年6月已报批,待发布),为我国种鸡行业提供了参考的标准。
推广应用情况。近3年来,种鸡本交笼饲养高效生产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使用,包括华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地区均有广泛的应用,父母代种鸡年均存栏量达到700万只左右,年均向社会提供商品鸡苗5亿余只。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邯郸试验站、银川试验站、绵阳试验站分别依托河北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夏晓明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圣罗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在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示范推广该项技术,采用父母代种鸡本交笼饲养方式,生产了海兰褐、海兰灰和罗曼粉等商品蛋鸡苗,满足国内蛋鸡市场的需求。
提质增效情况。相较于人工授精技术,种鸡本交笼饲养高效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3倍以上,以单栋饲养30000只种鸡为列,可节约劳动成本15万元左右。相较于人工授精孵化的鸡苗,种鸡本交笼饲养孵化鸡苗出雏时间缩短,雏鸡孵出后从趴卧到站立的时间明显缩短,雏鸡的生活力显著提高,近3年来采用种鸡本交笼养饲养技术销售的鸡苗产值累计达45-75亿元,平均每只商品鸡苗多增加收入0.3-0.5元,累计多增收4.5-7.5亿元。同时该技术采用全封闭式鸡舍、层叠式本交笼饲养模式,可采用3层、2层+2层、3层+3层层叠式立体笼养模式,喂料、饮水、环控、集蛋、清粪完全实现自动化,尤其是对鸡舍内的有害气体可以有效控制,鸡粪及时清运并加工有机肥用于种植业,实现高效农牧循环,达到生态环保的目标。
(四)获奖情况。《种鸡本交笼饲养技术规程》2014年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被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DB34/T2111-2014),成为国内第一个种鸡本交笼养殖技术标准;《蛋鸡生产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5-3-D1)获得2015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种鸡本交笼饲养技术规范》2021年通过全国畜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禽业标准工作组的审定,2023年6月已报农业农村部待颁布。
二、技术要点
(一)种鸡本交笼结构设计及饲养工艺技术
1.种鸡本交笼结构设计。每层由多个单体笼组成,每个单体笼分为2个或4个单元,单体笼的每个单元以宽边相连,宽不小于120厘米,深不小于125厘米,前高不小于68厘米,后高不小于60厘米,底网坡度宜为7°,笼网焊点拉力应符合JB/T7729的规定,采食位置不小于9.6厘米/只,每只鸡笼底面积不小于600平方厘米。采用全封闭式鸡舍、层叠式本交笼饲养模式,可采用3层、2层+2层、3层+3层层叠式立体笼养。
2.本交笼养种鸡选择技术。成年公母鸡达到标准体型体重适宜于自然交配,一般公鸡体重比母鸡体重大0.5千克左右为宜;进雏时公母比例以1:6-1:7为宜;雏鸡应来源于禽白血病、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等净化的鸡群。
3.饲养管理技术。母雏宜为1日龄断喙,公雏1日龄剪冠;育雏育成期公母鸡分群饲养,采用相同的光照制度。在13-15周龄时进行合群,先将公鸡放入笼内,2-3天后再转入同批次培育的母鸡。鸡舍内光照强度小于5lx。合群时公母比例以1:9为宜,公母体重相近时,公母比例可调整为1:6-5。根据每周种蛋平均受精率,对未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