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药理学课件第十六章抗心绞痛药》课件.ppt

发布:2018-09-23约4.09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六章 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 冠状A供血不足引起的暂时性心肌缺血综合症,最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心绞痛类型: 1.稳定型心绞痛 (劳累或情绪激动) 2.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定时的频繁发作) 3.变异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痉挛) 心绞痛发作的病生机制: 心肌血氧供需失衡 耗氧 供氧 决定心肌供O2与需O2的因素 供O2 需O2 冠脉血流量 (阻力、冠状A灌注压) 心肌收缩力 心舒张期时间 心室壁张力 (心室腔内压力、心室容积) 侧枝循环 每分钟射血时间 (心率×每搏射血时间) 抗心绞痛药的作用机制: ↑心肌供O2, ↓心肌耗O2 (1)?舒张冠状A (2)?解除冠A状痉挛 (3)↓心前、后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心内膜下血流↑ (4)↓心率→↑冠状A血流灌注时间 (5)抑制或消除血栓的生成 常用药物: 1.硝酸酯及亚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 2.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等 3.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吡啶、维拉帕米等 第一节 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是硝酸酯类的代表药,是防治心绞痛最常用的药物。 【体内过程】 1.口服时首关消除显著, 生物利用度仅为8% ; 舌下含服极易吸收,生物利用度可达80% ,含服后1~2min即可起效,疗效持续20~30min,t1/2为2~4min。 2.在肝脏代谢后自尿排出。 【药理作用】 1. 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心肌耗氧量 舒张V→回心血量↓(前负荷↓)→心室容积↓ →室壁张力↓→耗氧量↓; 舒张大A →射血阻力↓(后负荷↓) →心室腔内 压力↓→耗氧量↓ 硝酸甘油对冠脉血流分布的影响 2.增加缺血区供血 ①选择性扩张心外膜较大输送血管 ②开放侧支循环 3. 增加心内膜层的血液供应 冠状A从心外膜层垂直穿过心肌f后成网状分布于心内膜层,其血流量易受心室内压力的影响,当心室舒张末压力升高时,则压迫心内膜血管,使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心绞痛。 硝酸甘油通过舒张容量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可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心腔内压,从而减轻室内压对心内膜下层血管的压迫,促使血流从心外膜更多地流入易缺血的心内膜下层,增加心肌缺血区灌注量。 CGMP↑ 松弛血管机制: 硝酸甘油( ) ↓ NO ↓+ 鸟苷酸环化酶 ↓+ 抑血小板 Ca2+内流↓ Ca2+外流↑ 激活蛋白激酶 血管平滑肌胞内Ca2+ ↓ 血管舒张 SH_ NO2_ 【临床应用】 1.各类心绞痛(稳定型、变异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速效、高效、方便、经济 一般舌下含0.3~0.6mg或喷雾剂每次0.4mg,必要时5min再给一次 预防:贴膜片剂或其他长效硝酸酯类 2.急性心肌梗死,宜早、小量及短时静脉注射。 3.CHF,可增加心肌能量供应,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联合治疗。 局 部 全 身 面、颈皮肤潮红 BP↓→反射性心悸 诱发心绞痛 头晕、头痛 颅内压↑ 体位性BP↓→晕厥 眼内压↑(?) 【不良反应】 1.血管舒张所致不良反应 2.长期大剂量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耐药性:  持续给药2~3w即可产生耐药性,短时停药即可恢复, 短效制剂一般少出现耐药性,如舌下给药2~3次/天×2周,疗效不↓ 对策 ①?从小剂量开始 ;②采用间歇疗法:间歇期10~12h/天,停药时间安排在最少发作的白天(变异性)或晚上(稳定性)③避免大量、无间歇地使用缓释剂;④联合用药:加用其他抗心肌缺血药、利尿药;⑤补充含SH化合物,如卡托普利、N-乙酰半胱氨酸等 舌下含服取坐位,既能预防也应急。 剂量过大有征兆,头痛心悸血压低。 三片无效有问题,急性心梗要考虑。 随身携带防不测,药物失效及时替。 硝酸异山梨醇酯 (Isosorbide Dinitrate) 特点: 起效较慢,较弱,较持久 ? 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 (Isosorbide-5-mononitrate) 疗效与硝酸异山梨醇酯相似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药物:普萘洛尔(心得安) 、美托洛尔 、阿替洛尔等 【药理作用】 1.降低心肌耗氧量: 阻断β-R→心率↓及收缩力↓→耗氧↓; 收缩力↓→射血时间相对↑、心室容积↑ →耗氧↑(缺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