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612熔点测定法.pdf

发布:2017-08-30约2.49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0612 熔点测定法 依照待测物质的性质不同,测定法分为下列三种。各品种项下未注明时,均系指第一法 第一法 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传温液加热) 取供试品适量,研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应按照各药品项下干燥失重的条件进行干燥。 若该药品为不检查干燥失重、熔点范围低限在 135℃以上、受热不分解的供试品,可采用 105℃干燥;熔点在 135℃以下或受热分解的供试品,可在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过夜或 用其他适宜的干燥方法干燥,如恒温减压干燥。 分取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简称毛细管,由中性硬质玻璃管制成,长9cm 以上, 内径 0.9~1.1mm,壁厚 0.10~0.15mm,一端熔封;当所用温度计浸入传温液在 6cm 以上时,管长应适当增加,使露出液面3cm 以上)中,轻击管壁或借助长短适宜的洁净玻 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将毛细管自上口放入使自由落下,反复数次, 使粉末紧密集结在毛细管的熔封端。装入供试品的高度为 3mm 。另将温度计(分浸型,具 有0.5℃刻度,经熔点测定用对照品校正)放入盛装传温液(熔点在80℃以下者,用水;熔点 在 80℃以上者,用硅油或液状石蜡)的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 2.5cm 以上(用内加热的容器,温度计汞球与加热器上表面距离2.5cm 以上) ;加入传温液以使 传温液受热后的液面适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将传温液加热,俟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 限约低10℃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浸入传温液,贴附在温度计上(可用橡皮圈或毛细管 夹固定) ,位置须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部分适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 每分钟上升1.0~1.5℃,加热时须不断搅拌使传温液温度保持均匀,记录供试品在初熔至全 熔时的温度,重复测定3 次,取其平均值,即得。 “初熔”系指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时的温度。 “全熔”系指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测定熔融同时分解的供试品时,方法如上述,但调节升温速率使每分钟上升 2.5 ~ 3.0℃;供试品开始局部液化时(或开始产生气泡时) 的温度作为初熔温度;供试品固相消失全 部液化时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遇有固相消失不明显时,应以供试品分解物开始膨胀上升时 的温度作为全熔温度。某些药品无法分辨其初熔、全熔时,可以其发生突变时的温度作为熔 点。 第二法 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品(电热块空气加热) 本法是采用自动熔点仪的熔点测定法。自动熔点仪有两种测光方式:一种是透射光方式, 一种是反射光方式;某些仪器兼具两种测光方式。大部分自动熔点仪可置多根毛细管同时测 定。 分取经干燥处理(同第一法)的供试品适量,置熔点测定用毛细管(同第一法)中;将 自动熔点仪加热块加热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约低5℃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插入加热块 中,继续加热,调节升温速率为每分钟上升1.0~1.5℃,重复测定3 次,取其平均值,即得。 测定熔融同时分解的供试品时,方法如上述,但调节升温速率使每分钟上升2.5~3.0℃。 遇有色粉末、熔融同时分解、固相消失不明显且生成分解物导致体积膨胀、或含结晶水 的供试品时,可适当调整仪器参数,提高判断熔点变化的准确性。当透射和反射测光方式受 干扰明显时,可允许目视观察熔点变化;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需经第一法验证。 自动熔点仪的温度示值要定期采用熔点标准品进行校正。必要时,供试品测定应随行采 用标准品校正。 若对本法测定结果持有异议,应以第一法测定结果为准。 第三法 测定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如脂肪、脂肪酸、石蜡、羊毛脂等) 。 取供试品,注意用尽可能低的温度熔融后,吸入两端开口的毛细管(同第一法,但管 端不熔封)中,使高达约10mm。在10℃或10℃以下的冷处静置24 小时,或置冰上放冷不 少于2 小时,凝固后用橡皮圈将毛细管紧缚在温度计( 同第一法)上,使毛细管的内容物部分适 在温度计汞球中部。照第一法将毛细管连同温度计浸入传温液中,供试品的上端应适在传温 液液面下约 10mm 处;小心加热,俟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的熔点低限尚低约5℃时,调节升温速 率使每分钟上升不超过0.5℃,至供试品在毛细管中开始上升时,检读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即得。 第四法 测定凡士林或其他类似物质。 取供试品适量,缓缓搅拌并加热至温度达90~92℃时,放入一平底耐热容器中,使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