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8万吨聚氯乙烯聚合车间工艺设计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年产8万吨聚氯乙烯聚合车间工艺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2
目录 4
第1章 绪论 6
1.1 概述 6
1.2 国内外聚氯乙烯市场供需状况及发展趋势 6
1.2.1 国外状况 6
1.2.2 国内状况 7
1.3 设计目的及内容 8
设计目的 8
设计内容 8
9
2.1 聚氯乙烯的聚合工艺技术 9
2.1.1 悬浮聚合 9
2.1.2 本体聚合 9
2.1.3 乳液聚合 10
2.1.4 溶液聚合 10
2.2 工艺技术的确定 11
2.2.1 悬浮聚合生产工艺技术? 11
2.2.2 自由基聚合机理? 12
2.2.3 ??工艺流程简图 13
2.3 工艺流程简述及原辅料 15
2.3.1 工艺流程简述 15
2.3.2 生产用原辅料 15
2.4 产品介绍 19
2.5 本章小结 19
20
3.1 计算依据 20
物料衡算 20
20
3.2.2 离心机 23
沸腾床 24
25
3.3.1 聚合釜 25
沸腾床 28
34
第4章 主要设备的选择 35
4.1 聚合釜 35
4.2 离心机 35
36
4.4 袋式除尘器 36
第5章 厂区选址及本文附件 38
5.1 选址 38
5.2 本文附件 40
5.2.1 外文文献翻译及原文 40
5.2.2 厂区总平面布置图 40
5.2.3 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 40
5.2.4 设备平面布置图 40
结论 41
致谢 42
参考文献 43
45
附录B 50
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在目录上点右键“更新域”,然后“更新整个目录”。打印前,不要忘记把上面“Abstract”这一行后加一空行绪论
聚氯乙烯(PVC)笼统指的是具有重复单元的氯乙烯均聚物与具有少量其他共聚单体(如乙酸乙烯酯、偏氯乙烯等)的共聚物。这一术语不仅指的是聚合物本身,还包括这些树脂与助剂(如稳定剂、增塑剂及填料)组成的配混物以及采用多种各样的加工方法所加工成的多种各样的最后的制品。
聚氯乙烯由在于大分子结构中引入氯原子,使其于许多物化性能及机械性能(如透明性、耐析性、难燃性、耐腐蚀性)及力学性能等方面优于聚烯烃,成为当今价廉物美的通用树脂品种。由于60年代完成从经典的电石乙炔法向石油乙烯二步氧氯化法工艺技术路线的转换;以及装置趋于大型化及自动化;聚氯乙烯加工技术(主要是稳定剂等助剂)及设备的开发,使聚氯乙烯(主要是均聚物)于建材等硬制品方面开拓广阔的市场,促进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氯碱工业优先考虑用来平衡氯气的产品。
聚氯乙烯树脂是于1931年由德国法本公司采用乳液聚合工艺技术首先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随着加工工艺技术的不断进展,对产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糊树脂得到广泛的应用后,世界各国对聚氯乙烯糊树脂的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进行改进。1936年,德国布纳于乳液聚合的基础上开发 连续乳液聚合工艺技术;1966年,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于乳液聚合与悬浮聚合的基础上开发 微悬浮聚合(MSP-1)工艺技术;1974年开发种子微悬浮聚合(MSP-2)工艺技术,然后又于1974年开发种子微悬浮聚合(MSP-3)工艺技术。1986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又于乳液聚合与微悬浮聚合的基础上开发 混合聚合的生产工艺技术。
如今,世界上采用乳液聚合生产的树脂,占据氯乙烯树脂生产总量的10%;采用微悬浮聚合生产的树脂,占据氯乙烯树脂生产总量的4%。
世界聚氯乙烯行业的发展趋势为:调整机构,组建大型公司或跨国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向规模经济要效益。面对市场萧条形势,欧美关闭不少旧的生产装置,采取更新设备与新建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聚氯乙烯装置措施。据介绍,新建装置规模大,消耗低,生产成本旧装置降低40%。日本与韩国也经过关停并转,再度优化产业结构。使聚氯乙烯产品供需更加平衡,避免无序竞争,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
追求新技术一直是聚氯乙烯领域的长期目标。多年来,聚氯乙烯工艺技术过程变化不大,尽管原油价格不断飙升,但由于不断的提高生产装备水平与操作控制水平,实施计算自动化控制,向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要效益,大幅度降低能耗、原材料消耗,从而降低成本,使生产仍然有利可图。
其中聚合釜是生产聚氯乙烯树脂的最关键设备,国外于聚合釜的究开发方面经历追求大型化到讲究高效合理化的发展过程。日本于20世纪40年代使用1~4M3聚合釜,50年代使用10~20M3,60年代使用30~50M3,70年代开始发展大型聚合釜,一般为60~80M3,大的有130~200M3;美国从11M3发展到90~180M3,而德国有200M3聚合釜。实
中国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要集中于华北、西北与华东等的,厂家依附北方的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但如今国内聚氯乙烯下游制品企业主要集中于长三、珠三角与渤海的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