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完整版】互联网+智慧校园解决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互联网+智慧校园
解决方案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目录
第1章 建设背景 2
第2章 建设基础 3
第3章 建设思路与目标 3
3.1. 建设思路 3
3.2. 建设目标 4
第4章 建设内容 5
4.1. 网络基础建设 5
4.2. 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6
4.3. 教学资源库建设 121
4.4.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29
第5章 建设进度与资金预算 220
5.1. 建设进度及分年度验收要点 220
5.2. 经费预算 221
第6章 建设预期效果 222
第7章 保障措施。 224
建设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将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实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教育信息化应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学校信息化建设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校园的各项资源、管理及服务流程数字化,形成校园的数字环境,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凭借信息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信息化校园旨在用层次化、整体性、战略性的观点来规划和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内信息更好地组织分类,让师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为师生提供网上教学、网上实验、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同时也可以让管理人员科学、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快速准确地发布出去,为师生、社会服务。同时,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培养出高素质学生是高校成功的标志,代表着学校综合实力和水平的提升。因此立足于师生需求,改善和提升学校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工作,这些环境的组成和改善主要围绕着校园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三大要素展开,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目的。
建设基础
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也应有相应的高度信息化规划,为的下一步的发展创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生活水平,极大地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思路与目标
根据学校中长期信息化建设的建设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落实教育部以及学校“十二五”总体规划,以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为宗旨,以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建立适应学校需要的、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数字化环境。贯彻以“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建设指导思想,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建设学校的信息化系统,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升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目的。
根据的战略目标,要求不断创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推动学校由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方向转变。因此,根据教学、管理、科研方面的重要性,将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定为:经过未来3年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在高性能网络安全体系的支撑下,在传统校园中构建一个集合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方面信息资源的全方位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实验室、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数字电视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办公、服务等)的全部数字化,实现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生活,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大学空间,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和现代化,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员聚集的场所、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新技术生长的温床,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各行各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深入,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基础能力和支撑条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使校园网络的使用者可以更有效、更方便地利用校园网以及互联网来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活动。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就是“服务”,即为学校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持学校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应用服务应体现在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信息化建设是支撑学校创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