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本门课程.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学好本门课程(1) 一 课程介绍三 与同学们交流四 学习方法(下)二 学习方法(上)前言一.课程介绍1.课程设计2.教材设计3.对象(学习者)设计 大专与大本的区别对学生来说,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在专科和本科阶段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同时,我们又认为:大专的课程主要介绍的是“文学史常识”,而大本的课程主要是在大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 第一. 关于读作品 特别是读我们在教材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品,是学习文学史课程最重要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学好” 文学史课程的惟一有效的“捷径”。 第二. 关于读教材 教材也就是“课本”,是“一课之本” 1自学第三. 关于读参考资料 学习一门课,阅读一些重要的参考资料是必要的,也肯定是对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提高学习效果,理解能力等等都是有帮助的。 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感受”,也就是要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和培养起自峰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把阅读看作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性活动。 1. 泛读 我们又把它称为“欣赏性阅读”。也就是说,要在一种完全放松的心情下,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读者,而不是一个“学生”,来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用钱理群老师的话来说,阅读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与作者的“对话”,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但这种阅读也有“要求”或者说是我们的一种“希望”,一是要读出兴趣、乐趣;二是要对所读的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感悟和把握。 第一读作品的“读法” 在学习我们这门课时,要求主要采用两种读法,即,先泛读,后精读。所以,一部作品至少要读两遍以上。 2.精读 我又把它称为“分析性阅读”。也就是说,要在泛读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再重新读。不仅要注意作者“写什么”,还要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这个时候,就不能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读者,而要作为一个“学生”,一方面通过对作品的语言、行文结构、文体风格的反复揣摩,提高自己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另一方面,还要对照着教学要求(首先是读教材),并借助对其他有关作品和参考资料的阅读,最终达到提高自己分析力的目的。 读作品的“读法”第一1.课前预习 可以采用“欣赏性阅读”的泛读方式,看看老师都说了些什么,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再看看老师是怎么说的,哪些是自己能理解的,哪些是自己不能理解的。 2.课后复习 则应该采用“分析性阅读”的精读方式,结合读作品时的感想和体会,用挑剔的眼光找自己的毛病,同时也用叛逆性的思考方式找教材(老师)的毛病。有交流的机会,就与同学和老师辩论,没有机会就自己跟自己较劲儿。 第二 读教材没有作具体的要求。只是提出两点希望:一是随时留意自己身边的可能出现的资料,如电视、报刊等。二是有空就上网、上图书馆。(现在的文学作品专集和选集都很多,除了自己特别喜欢的,不用买,买的书都不看,全成了书架的装饰了,就上网查,上图书馆借。读参考资料如此,读作品也可以如此。) 第三 读参考资料 作业是学习者自我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我们这个专业的本科学习中,每门课都设计了五次作业,并要求将成绩按30%计入总成绩.2作业三、与同学们交流一是通过“花名册”了解班上同学的姓名、年龄、男女比例、学历情况,以前的学习专业。二是通过与同学的课堂对话、个别交谈或其他形式,了解班上同学的专长、业余爱好,以及他们对这门课的看法。三是通过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和各种讨论,了解班上同学对这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掌握程度和优势所在。四是通过接触,了解学生的“学力”情况,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学力,帮助或指导学生制定及修订“学习设计方案”,并进行个人的学习评估。 一是自我讲评,主要由同学们自己讲自己在学习和做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感想、遇到的问题,以及想提出的其他问题。 二是老师讲评,主要由老师讲批阅作业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既包括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包括班上个别的但却是突出的问题。3讲评 讨论和作业将是我们这门课辅导教学的主要形式。讨论可以同学们自发的,通过学习小组自由组合、自由参加,也可以是由老师出面组织的,要求大家都参加。4讨论 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讨论教材,主要讨论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和大家在学习中遇到难点。二是讨论作业,主要讨论作业的形式、内容和要求,以及各自做作业的方法和体会。四.学习方法(下)——建议性 1 自信与自学2想与讲与写 3 常识与问题5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4提问与参与 每个人自身的情况不同,学习习惯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不会不尽相同。因此,以下意见只是我自己在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总结,仅供参考。 我们这门课共学习两个学期,每学期一次考试,五次作业。五 作业与考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