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实辩证小结.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虚实辩证小结 内四科小讲课 2016.09.12辩证论治八纲辨证: 六 寒热——疾病性质 表里——病位深浅、病势趋向 变 虚实——邪正盛衰二纲阴阳(病证类别)虚实辩证《素问.通评虚实论》:虚——精气夺则虚 实——邪气盛则实《素问.调经论》: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虚 实病证的虚实取决于正邪这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病证的虚实。 正气虚弱 邪气旺盛 虚证 实证 邪气不盛 正气未衰虚证特点: 不足、松弛、衰退常见于: 慢性病、久病后期、病程长、病势缠绵。病因 先天不足 素体虚弱 饥饱失常 后天失调 饮食失调 饮食偏嗜 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气血 疾病耗损 过劳,耗伤正气 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出血、失精等阴液耗损虚证阴 阳正气不足气 血 精 津 骨 髓脏 腑虚证气虚: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血虚:血虚证、血脱证气血两虚:气血两虚、气不摄血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虚证常见证型 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 心 肝 脾 肺 肾气虚证气虚证: 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病因: 生成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 耗散太过 : 劳倦内伤、久病不复 气虚证气失推动—气短懒言,神疲乏力气失固摄—自汗气失防御—易感冒劳则耗气—上述诸症,动则加重气虚血不上荣于舌—舌淡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运行—脉虚 纳少、腹胀 大便稀溏 脾气虚 咳嗽无力、气 气虚证 喘、痰液清稀 肺气虚 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动则加重,自汗易感 心悸气短心气虚 舌淡,脉虚 耳鸣、腰膝酸软 性欲减退肾气虚 头晕健忘血虚证血虚证: 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的病理现象。病因:丢失消耗:失血、久病耗血 、肠道寄生虫生成不足: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血瘀血虚证血虚不能上荣于头面—面色苍白或萎黄、 头晕眼花、舌淡 心失血养—心悸失眠 血不养筋—手足麻木、爪甲淡白 血虚气亦虚—精神不振、气短 血虚不能充养脉道—脉细弱常见证型 心悸、头晕 多梦、健忘 心血虚 血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唇色、爪甲淡白,手足麻木 舌淡,脉细弱 头晕眼花、或肢体 麻木、两目干涩、肝血虚 视力减退、或夜盲阴虚证阴虚证 是指肌体阴液亏损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的证候。 病因 热病伤阴、五志化火、禀赋不足,房事所伤、过服温燥劫阴药阴虚证阴液不足,失其濡养—消瘦 阴虚阳亢,虚热内生—五心烦热、颧 红、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 虚细数阴虚证 两目干涩、视力 减退、胁肋灼痛肝阴虚 干咳少痰、痰 阴虚证 中带血肺阴虚 消瘦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躁 心悸怔忡、失舌红少苔,脉细数 眠多梦心阴虚 耳鸣、腰膝酸软 遗精、经少或闭肾阴虚阳虚证阳虚证 是指阳气不足,机体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的证候。病因: 素体阳虚、久病伤阳、禀赋不足、饮食生冷,损伤阳气、老年脏气亏虚阳虚证 阳虚气化、推动功能减退—面色苍白 神疲乏力 阳虚失温煦—形寒肢冷、面色淡白 舌淡胖嫩、脉虚沉迟 阳虚阴寒内盛—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腹胀纳少、腹痛喜 温喜按,水肿脾阳虚 心悸怔忡、浮肿 阳虚证 心胸憋闷而喘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畏寒肢冷,腰膝以 舌淡苔白,脉弱 下尤甚,夜尿,面 白或黧黑肾阳虚实证特点: 过剩、症状重、急常见于: 新起、暴病、病程短、病势迅猛病因感受外邪:六淫、疫毒(外受)脏腑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停留:瘀血、痰饮、水湿、饮食停滞、虫积实证分类气滞证血瘀证湿阻证痰证饮证食滞虫积表现邪气过盛,正与邪争,阳热亢盛:发热实邪侵犯脏腑,脏腑功能失调 扰心,蒙蔽心神:烦躁,神昏谵语 阻肺,宣降失常:胸闷、喘息气粗、痰盛 积于胃肠,腑气不通:便秘、腹胀痛拒按 湿热下注:下利、里急后重 水湿内停,气化不行:小便不利 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淋沥涩痛邪正相争,搏击于血脉:脉实有力气滞证气滞则胀:胸肋脘腹胀闷,可受活动和精神情 志影响。气滞则痛:胀痛,攻痛,绞痛,作窜不定, 时作时止。气结则聚(痞):痞满,发作有时,聚散无常。 表现:胀,痛,痞 特点:时轻时重,时作时止,走窜不定, 时聚时散疼痛 部位:胸、胁、脘、腹 性质:胀闷疼痛,窜走不定,时轻时重 加重和缓解因素:随太息、嗳气、肠鸣、矢气后减轻,或随情绪而加重或减轻 脉弦血瘀证血瘀证 是指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人体某处;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