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传统建筑(ppt12)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布農族住屋因地域的不同的,建屋材料大致就地取材,有石板、木板、檜木皮、茅莖或相互混建等,各地不盡相同。以前,為了防禦外敵,室內和庭院都有比地平低下的習慣。此外,布農族傳統家屋所設計的窗戶比較稀少,主要原因是封閉式的建築不但可以防止毒蛇猛獸的侵入,發生戰爭時也不容易被敵人攻破。而家屋的平面配置大多是矩形或狹長形,入口開在橫向長邊的中間。室內前面三分之一部份,也就是入口兩側都是床鋪,中間作為走道,內面三分之一則是穀倉。布農族傳統上以一家族同住在一個家屋,使用同一穀倉、同一爐灶、共同工作共同享用為特質。內屋結構主要有小米倉、中柱、床、爐等,其中因為許多祭典都在中柱及小米倉舉行,因此中柱及小米倉被視為最神聖的地方,而族長的床位也都位在小米倉旁。
鄒族傳統建築是以竹子為建材,以石塊做地基、以木材築架、用茅草搭蓋屋頂,房子四周以低矮的石垣圍繞。因為鄒族人房屋的牆壁是用堅硬的茅草桿編成的,屋頂四面傾斜,屋脊顯現出圓弧狀,因此遠遠看起來有點像是一把張大的雨傘。
此外,男子聚會所kuba(庫巴)是一座架高的
杆欄式建築,以木頭為主要結構,每根樑柱上都用籐條加以纏繞,並且以茅草覆蓋屋頂,特別的是,在kuba(庫巴)的屋頂以及入口都會擺放鄒族的聖草︱木槲草。相傳天神會經由會所旁的赤榕樹,再經由會所屋頂上的木槲草進入會所,參加祭典。
人傳統家屋會選擇背山面海的緩斜坡地,再依坡度高低挖掘成階梯式地面,最後將挖出的土壤圍在房子四周,於是,從外面看起來,只看得到屋頂,就稱為「地下屋」。或許你會想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地下屋在下雨的時候會不會積水呢?事實上是,不會的。聰明的達悟族老祖先在選擇居住位置的時候就已看好地勢,在蓋屋子挖地基時,預先就會以卵石鋪陳做好排水系統,讓雨水滲透進地下,連接天然的水道送至海裡。
達悟族每一家族房屋結構包括主屋、工作房、涼台與穀倉、豬舍等附屬建築物。主屋的主結構為木質材料,屋內分為兩室,並且設立中央立柱,屋頂以茅草及竹覆蓋。主屋前側是蓋在地面上的工作台,另一側是木造高架形式的涼台
屋頂和支柱多以木頭為材,屋頂蓋以石板或茅草;牆壁分內牆和外牆,內牆以竹子編排而成,在竹牆外側,則排列木材用以擋風,成為外牆。泰雅族的住屋造型多變,穀倉、雞舍為了防潮、防鼠,多以架高的干欄式建築為主。
阿美族屬於群居社會,房屋寬又大,為大家族形聚落。多建在平地,四周喜種檳榔樹,除了男女愛吃之外,更是祭祀時的主要祭品,而成為阿美族部落的特色。阿美族的建築可分為二種,一為單室正入式,以北部部落居多;一為複室側入式,以南部部落居多,可分為住宅(包括主屋、廚房、工作場、榖倉、畜舍、頭骨架)和集會所。建材多為就地取材,以竹子、茅草為主要建材。以竹作為樑、柱或牆壁,茅草作為牆壁,樹皮鋪成屋頂。每間住宅都有爐子,以簡單的地板作為床鋪。而廚房則是獨立的一棟建築,是南島系建築的一大特色。
魯凱族的傳統建築和排灣族一樣,以「石板屋」讓人印象最深刻。傳說魯凱族人建築石板屋的智慧來自於模仿百步蛇鱗片由下往上疊的啟示,利用石板造出堅固又冬暖夏涼的房子。
此外,魯凱族的屋內設有「立柱」;只有頭目家族才可以在立柱上雕刻紋飾,而有些頭目家屋的前庭,也會豎立大型的石板立柱,上面雕刻著百步蛇紋或人像,象徵頭目崇高的地位
邵族傳統家屋材料以竹、木、茅草、稻草為主,家屋基地為方形或矩形,屋頂是兩坡式,壁面用竹編而成,屋頂則以茅草覆蓋而成。邵族早期的房舍除了家屋,還有祖靈屋、穀倉、牛舍、豬舍等,而在興建房舍時,邵族人都會請女祭師(先生媽)前來作祭。
在邵族傳統建築中,最特別的便是祖靈屋,祖靈屋在平常是看不到的,只有在舉行豐年祭時才會由族人義務、合力建造而成。祖靈屋約為兩、三坪大,屋頂覆蓋上菅蓁,並用竹片、菅蓁夾成整片的牆面。此外,外表會用小米、玉米、瓜果及一些鹿、羌、山豬等獵物標本來佈置,表示「豐獵」的意思。祖靈屋在興建完成及豐年祭結束將拆除時,都必須由女祭師主持祭儀
昔日以干欄式住屋為主,所謂干欄就是架在樁上的屋宇,是東南亞古文化中的主要特質;但現留的建築中,以「加禮宛社」及宜蘭冬山河畔的流流社較為完整。
賽夏族因為居住區域內盛產竹子,因此住屋大多以竹子搭建而成。賽夏族住屋大都建於山腹地或小台地上,建築採取平地式(也就是室內外地面沒有落差)。住屋結構是以圓木為支架,以粗竹或圓木為柱子,再將竹子劈成兩半豎立築牆,並且以茅草樹皮或竹鋪蓋屋頂,屋頂是單坡斜面式或兩坡式,建成長形的竹屋。賽夏人除了住家外,附近還有許多附屬的建築物。例如:雞舍、豬欄、穀倉等。 另外,在部落宗族祖靈祭司者家附近則有敵首棚、獸骨架、祖靈袋等,具有神聖的象徵意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