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级数学下册第十六周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六周 第一课时
课 题: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7.1 轴对称现象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 2.了解轴对称图形及对称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识别轴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许多事物与图形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生活中的图案,首先请大家来欣赏.(显示)
2.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3.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交流.
4.你能将图中的窗花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
5.通过动手实验,你发现这些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动手操作,相互交流
1.做“扎纸”活动(1)动手实践将一张纸对折后,用一在纸上,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欣赏各自所得到的图案.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观察图案,位于折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做“印墨迹”实验
(1)动手实践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位于折痕两侧的墨水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交流.
、观察图案,获取发现1.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个字,两只小脚丫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讨论交流.、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外延伸,激发求知欲望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许多轴对称图形,它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称美,但它们对称的形状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你们知道吗?
如:闹钟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人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双耳的对称能使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还存在各式各样的图形,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去感受生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发现!
、自我创作,发展思维刚才,我们通过“扎纸”、“印墨迹”的方法,得到轴对称图形,想不想自己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来?请采用任意一种方式(扎纸、印墨迹、剪纸等)自己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轴对称图形来.
如图,已知AO平分∠BAC,OE⊥AB,OD⊥AC.求证:OE=OD
巩固练习:在Rt△ABC中,BD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与DC相等吗?为什么?
(1)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O⊥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4cm,则PE=__________cm.
(2)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点D到AB的距离为5cm,则CD=_____cm. 内容二: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
做一做:按下面步骤做:
1、用准备的线段AB,对折AB,使得点A、B重合,折痕与AB的交点为O.
2、在折痕上任取一点C,沿CA将纸折叠; 3、把纸展开,得到折痕CA和CB.
观察自己手中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CO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2)AO与OB相等吗?CA与CB呢?能说明你的理由吗?
在折痕上另取一点,再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得到下面的结论:
(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2)它的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它.
(3)对称轴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
应用:(1)如图,AB是△ABC的一条边,,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并交BC于点D,已知AB=8cm,BD=6cm,那么EA=________,DA=____.
(2)如图,在△ABC中,AB=AC=1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如果BC=10cm,那么△BCD的周长是_______cm.
小结:(1)角是轴对称图形.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4)垂直并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5)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作业:课本P193习题7.2:1、2、3.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课 题:§7.2.2 简单的轴对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