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安徽当涂民歌与芜湖大桥民歌传承传播之断想.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家级非遗――安徽当涂民歌与芜湖大桥民歌传承传播之断想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9-000-02
摘 要 本文从国家级非遗――安徽当涂民歌与芜湖(北乡)大桥民歌具有同宗同源的关系角度出发,介绍了芜湖大桥民歌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及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而在非遗申报保护中存在的差别现象。对安徽当涂民歌及芜湖大桥民歌的传承、传播提出了己见。
关键词 当涂民歌 芜湖大桥民歌 传承传播
一、行政区划的调整及芜湖大桥镇的变化轨迹
安徽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当涂素有“名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该县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
二、芜湖大桥民歌印象
芜湖大桥民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创作的《田夫踏田歌》。这首歌谣,集中表现了农家生活和农民渴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良好愿望。实际上,北乡民歌中包括有号子、山歌、秧歌、小调等民歌种类。早在至今约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在在北乡这块土地上劳动,伴随着劳动的“号子”就已产生。因此,芜湖大桥民歌的历史,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只不过因缺乏史料记载无法佐证而已。
明清以后,大桥民歌小调层出不穷,种类繁多。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在声腔吐字上,又带有浓厚的芜湖北乡方言音韵,地方特色极为明显。越发显得真切朴实,委婉动听。大桥民歌中,随着人们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歌,特点是清脆明快,热情奔放。号子的旋律虽十分口语化,但节奏感却很强,且富有鼓动性,诸如《打麦歌》《打夯号子》《车水号子》等。此外还有山歌类如《唱山歌》《对山歌》《放牛歌》等;秧歌类如:《薅稻歌》《锄田歌》《唱得绿海泛金波》等;歌舞类如:《划龙船》等;小调类如:《姐在田里薅豆棵》等。大桥民歌歌声清纯质朴,委婉舒展,唱起来如行云流水,令人回味无穷。
由于大桥民歌的影响,2007年底,大桥民歌入选芜湖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芜湖大桥民歌与当涂民歌同宗同源
大桥镇是远近闻名的民歌之乡。大桥的农民们,祖祖辈辈一直在生产劳动中口口相传着清新质朴的民歌,当地百姓说:“当涂是民歌之海,大桥是民歌之王。足见大桥民歌在整个当涂民歌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当涂和芜湖一衣带水,紧密相连。当年大桥镇从当涂划归芜湖,当涂人难舍情结。特别是李白的那首《望天门山》的诗所描绘的东天门山就在大桥镇境内,更使当涂人难以掩饰那无法割裂的情感。
四、民歌与城市记忆
我们看到:在民歌的传承发展方面,马鞍山市及当涂县的宣传文化等有关部门对“当涂民歌”的传承发展十分重视,近年已编辑出版了《当涂民歌》作品集、《当涂民歌》音像碟片、马鞍山、芜湖两市的专业艺术剧院还联合创作排演了大型当涂民歌剧《姑溪情歌》在第九届安徽省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成绩颇多,成果斐然。
近年来,芜湖市也举办过“著名作曲家印青作品与芜湖民歌演唱会”、芜湖市文委和安师大音乐学院联合举办过“芜湖地方民歌的创新与开发展演”音乐会、芜湖市文化馆召开了芜湖民歌研讨会,并正在整理编辑出版《芜湖优秀民歌选集》。
五、民歌传承的诸多措施
简言之就是“保护、整理、改编、创作、研究”。
严格保护本源性的传统民歌。民歌保护应有“原产地”意识。对当涂及芜湖发掘整理的一批具有本源意义的传统民歌,要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传统的旋律、节奏、语言、演唱形式和风格都要依样还原,歌手的选择要尽可能本地化乡土化,并把它们作为地方文化历史档案永久保存。
鼓励运用当涂及芜湖大桥传统民歌素材创作新民歌。创新是积极意义上的传承,也是避免当涂及芜湖大桥民歌自身衰落的必然途径。创作新民歌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演唱,要探讨与舞蹈、器乐演奏、曲艺、戏剧,甚至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的融合交流和借鉴吸收。只有这样,才能期待出现精品力作。
如果说民歌传承是靠人的作为,那民歌传播就要靠媒体的功能了。笔者认为――
六、民歌的当代传播途径
当代已是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即便是历史悠久,长期依靠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民歌,更应通过现代多种传播途径,助其传承与发展。
1.民歌通过广播、电视、纸质传媒出版物的传播。
广播是声音“自由飞翔的天空”,而民歌就是声音的艺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民歌榜》栏目是一档大型的民歌排行榜节目,它既有原汁原味的民歌传唱,又有新时代创作的新民歌,是老、中、青听众十分喜爱的节目。
正是由于民歌的艺术魅力,很多电视媒体对其刮目相看。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就颇受大众的欢迎。它为中国民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宣传展示平台。
2.民歌通过民歌文化节、民歌赛活动的传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