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pdf
关于印发《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的通知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的通知》(农办渔〔2020〕
11号),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指南。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
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增收、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使用减量、
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改善,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二)技术指标
稻渔综合种养应保证水稻稳产,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1.水稻单产:平原地区水稻产量每亩不低于500kg,丘陵山区水稻单产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
均单产;
2.沟凼(暂养池)占比:沟凼占比不超过10%;
3.纯收入提升: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纯收入平均提高50%以上;
4.化肥使用减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
5.农药使用减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
6.渔用药物施用:无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使用。
(三)适宜田块
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田块应具备水源好、排灌方便、田块平整、保水性好、不受洪旱灾害影
响的良好条件。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四)主要模式
目前我省已形成稻-鱼、稻-虾、稻-蟹、稻-鳅、稻-鳖5类模式。
二、技术要点
(一)稻鱼综合种养
1.田间工程
(1)进排水系统改造。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
流畅通,进排水口大小根据稻田排水量而定。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
止漏水。进排水口推荐采用三型聚丙烯管(简称PPR管,polypropylenerandom),排水管呈“L”
型,一头埋于田块底部,另一头可取下,利用田内水压调节水位。进排水设施均需做好防逃,可
用聚乙烯网或金属网套住管口,网眼规格小于田鱼规格,以不逃鱼、不阻水为原则。排水装置详
见图1。
图1养鱼稻田排水装置示意图
或根据稻田形状和养殖布局预留溢洪排水口,口宽100cm,口埂高30~50cm,溢洪口个数可
视田块大小而增加,同时安装防逃设施。
(2)沟凼整修及田埂加固。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在插秧之前开挖好鱼沟、鱼凼,并加固
田埂,可在坡边和田埂种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则需要对鱼凼进行整修。
根据鱼沟、鱼凼开挖后地质情况,在保证生态化的前提下,确需防渗处理的,采取必要的防渗措
施,保证鱼沟、鱼凼及田埂夯实不漏水。详见图2。
图2养鱼稻田田间工程示意图
①鱼沟:鱼沟约占整块田面积的5~7%。面积在10亩以上的稻田,在田内挖一条宽150~200cm
环沟,主要分两部分,其中紧挨田埂30~50cm区域作为土埂护坡区,环沟深度为120~150cm,作
为养殖区,环沟截面为梯形,上宽下窄,边坡比宜为1︰0.7左右;面积在10亩以下的稻田,在
稻田的一侧开挖边沟,边沟距离田埂30~50cm,宽150~200cm,深80~120cm。所挖泥土用于加
高加固四周田埂,加高50~70cm。
②鱼凼(暂养池):每块田可设置鱼凼1~2处,设置在排水口附近,与环沟/边沟相通。鱼
凼面积占整块田面积的3~5%,池深200~250cm,形状以长方形为宜。(3)农机通道。农机
通道的设置应保证农用机械通行和鱼沟水体循环流动。农机通道推荐用1~2根Ф≥60cm、长250cm
水泥涵管并列埋于鱼沟中并用田土填平,每块田设置农机通道1~2处。详见图3。
图3农机通道示意图
2.苗种暂养
可选择水源条件好的田块筑埂蓄水,作为临时性苗种培育区,用于强化培育苗种。培育至初
夏,水稻插秧后,再将大规格苗种移至稻田中养殖。
(1)苗种培育区改造。对合适的田块进行必要的改造,主要包括加深鱼沟、鱼凼深度,加高
加固田埂,调整进排水管高度,主要目的是确保蓄水量。
(2)苗种选择及放养。从正规苗种场选购活力好、体表完整、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根据鱼
种的规格确定放养密度。
(3)饵料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