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操作系统原理复习提纲分析.doc

发布:2017-01-08约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特点 存储程序式计算机的结构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特点是集中顺序过程控制。其计算是过程性的,完全模拟手工操作过程,即首先取原始数据,执行一个操作,将中间结果保存起来,再取一个数,与中间结果一起执行下一个操作,如此计算下去,直到计算完成。系统中的程序计数器体现其顺序性(在单CPU的计算机系统中只有一个程序计数器),计算机根据程序设定的顺序依次执行每一个操作。集中控制是指机器各部件的工作由CPU集中管理和指挥。 操作系统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名称及特点 (1)手工操作阶段 特点:无任何软件、由人工干预、独占性、串行性 (2)批处理阶段 联机批处理 特点:监督程序、作业自动过渡 脱机批处理 特点:主机与卫星机并行操作 (3)执行系统 主机、外设并行操作;增强了保护能力。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定义及特征 在计算机主存中同时存放几道相互独立的程序。这些程序在管理程序控制之下,相互穿插地运行。当某道程序因某种原因不能继续运行下去时(如等待外部设备传输数据),管理程序便将另一道程序投入运行。 特征: 多道:计算机主存中同时存放几道相互独立的程序 宏观上并行:同时进入系统的几道程序都处于运行过程中,即它们都开始运行,但都未运行完毕。 微观上串行:从微观上看,主存中的多道程序轮流或分时地占用处理机,交替执行。 操作系统定义和特征 操作系统是一个大型的程序系统,它负责计算机的全部软、硬资源的分配、调度工作,控制和协调并发活动,实现信息的存取和保护。它提供用户接口,使用户获得良好的工作环境。 特征: (1)并发:并发性是指处理多个同时性活动的能力。 (2)共享:共享是指多个计算任务对系统资源的共同享用。 (3)不确定性:操作系统能处理大量的、随机的事件序列,使个用户的计算任务正确地完成。 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 (1)处理机管理 制订调度策略(调度原则):解决将CPU先分给哪个用户程序,它占用多长时间,下一个又该轮到哪个程序运行等问题。 给出进程调度算法; 具体的实施处理机分派:在调度时机到来时,进行处理机分派。 (2)存储器管理 存储分配和存储无关性:确定各应用程序在主存中的位置及所占区域的大小;应用程序无需关心存储细节,由存储管理模块提供地址重定位能力。 存储保护:系统提供基址、界限寄存器等存储保护方法,使各应用程序相互隔离。 存储扩充:系统提供虚拟存储技术,扩大逻辑主存。 (3)设备管理 设备无关性:用户向系统申请和使用的设备与实际操作的设备无关,以达到方便用户、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 设备分配:为各个应用程序和运行实体分配各种设备。设备分配通常采用三种基本技术:独享、共享及虚拟技术。 设备的传输控制:启动设备、中断处理、结束处理等。 (4)信息管理(文件系统) 为用户提供一种简便的、统一的存取和管理信息的方法,并要解决信息的共享、数据的存取控制和保密等问题。 操作系统的基本技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分时技术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四个:批量、分时、实时和分布式) 操作系统结构和硬件支持 1、操作系统虚拟机的指令系统 { 操作系统虚拟机:在裸机上配置了操作系统程序后就构成了操作系统虚拟机;操作系统的核心在裸机上运行;用户程序在扩充后的机器上运行。 在裸机的指令系统是机器指令。} (1)操作命令(命令接口) 作业控制语言、键盘命令和图形化用户界面 (2)系统功能调用(程序接口) 2、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 {操作系统的4种设计方法:一体化结构、模块化结构、可扩展内核结构和层次化结构} 操作系统在逻辑上分为若干层次,每一层调用下层的功能,又为上层提供服务。 3、处理机的状态 管态:又称为系统态,是操作系统的管理程序执行时机器所处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中央处理机可以使用全部机器指令,包括一组特权指令,可以使用所有的资源,允许访问整个存储区。 用户态:又称为目态,是用户程序执行时机器所处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禁止使用特权指令,不能直接取用资源与改变机器状态,并且只允许用户程序访问自己的存储区域。 特权指令:改变机器状态的指令;修改特殊寄存器的指令;涉及外部设备的输入/输出指令 4、中断定义,分类,中断过程描述 (1)所谓中断是指某个事件(例如电源掉电、定点加法溢出或I/O传输结束等)发生时,系统中止现行程序的运行、引出处理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