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pptx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
汇报人:
2024-01-28
CATALOGUE
目录
引言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地质背景
储层岩石学特征
储层物性特征
储层成因分析
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01
引言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是其中的重要储层类型之一。
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该储层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和开发效果。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目的: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详细研究,揭示其储层特征、成因机制及演化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任务
详细描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孔隙结构等特征;
分析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成因机制,包括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运动等方面的影响;
探讨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演化规律,包括孔隙演化、渗透性演化等方面;
结合实际油气勘探资料,评价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含油气性。
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采用地质建模、流体模拟等方法,对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和演化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
数值模拟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露头和相关钻井的野外地质调查,收集第一手地质资料;
野外地质调查
对取自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的岩心进行详细观察,了解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孔隙发育情况等;
岩心观察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压汞实验等手段对岩石样品进行矿物成分、孔隙结构等分析;
实验分析
02
01
03
04
05
0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地质背景
盆地基底由前寒武系变质岩和火成岩组成,盖层主要由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岩构成。
寒武系地层在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是盆地内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寒武系地层在塔里木盆地可划分为下寒武统、中寒武统和上寒武统。
下寒武统主要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包括灰岩、白云岩等。
中寒武统和上寒武统则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为特征,反映了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岩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蚀和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力崩塌、堆积等作用。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地层中,岩溶作用对储层的发育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地质背景复杂,区域地质概况、寒武系地层特征和岩溶作用与白云岩化作用共同构成了该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基础。
白云岩化作用是指灰岩或泥灰岩在成岩过程中,通过交代作用或重结晶作用形成白云岩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地层中的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物性和孔隙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03
储层岩石学特征
白云岩
主要岩石类型,由白云石组成,常含有陆源碎屑、硅质、黄铁矿等杂质。
灰质白云岩
含有一定量的方解石,通常呈条带状或团块状分布。
硅质白云岩
硅质含量较高,使岩石硬度增大。
晶间孔
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孔隙,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
溶蚀孔
微裂缝
孔隙结构
01
02
04
03
孔隙和喉道组成的网络结构,决定了储层的储集和渗流能力。
白云石晶体间存在的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
岩石中发育的微裂缝,既是储集空间也是渗流通道。
04
储层物性特征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孔隙度较高,一般大于10%,局部可达20%以上。孔隙类型多样,包括晶间孔、晶内溶孔、粒间孔等。
储层渗透率受孔隙度和裂缝发育程度控制,一般表现为中等到高等渗透率。在裂缝发育带,渗透率可显著提高。
渗透率
孔隙度
毛细管压力曲线形态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毛细管压力曲线多呈“S”型或“反S”型,反映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分选性差。
排驱压力与饱和度中值压力
排驱压力一般较低,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表明储层具有较好的储油能力。
润湿性
储层岩石多表现为亲油或中性润湿,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运移。
相对渗透率曲线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多呈“下凹”型或“直线”型,表明在油藏开发过程中,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降低较慢,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加较快。
05
储层成因分析
寒武系时期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如Mg/Ca比值、Sr含量等,对白云石化作用和岩溶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性。
海水化学性质对储层的影响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时期,不同沉积相带发育的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有利相带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
沉积相带控制储层分布
古地貌控制了岩溶水的分布和水动力条件,进而影响了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
古地貌对储层的影响
白云石化作用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