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信贷员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机制.doc

发布:2017-08-03约1.79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信贷员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机制 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中,信贷员负责着资金的组织、贷款的发放、结算等中间业务揽收的业务,他们的劳动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对银行的经营业绩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银行信贷营销管理运行系统根据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主要包括信贷业务营销、信贷业务管理2个方面,信贷员所担负的相应岗位职能和任务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实践中,应当按照信贷业务营销员、信贷业务管理员2个岗位类型分别设计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依据6项原则提出了信贷业务营销员、信贷业务管理员的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设想,探讨了信贷员业绩的考评机制,并从实证角度具体考察了信贷员业绩评价系统的应用运作步骤和方法,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一些与提高信贷员业绩考评效果高度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一、信贷员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 信贷员业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信贷工作的特殊规律性。我认为,设置评价信贷员业绩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6项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设置的评价指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信贷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的现实特征。二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信贷员的业绩水准。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信贷员业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出信贷员业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信贷员业绩态势。三是分类性原则。信贷员岗位划分为信贷业务营销和信贷业务管理2个层次,其岗位职责和任务在性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层次性和差异性出发,对2个层次岗位信贷员分别设置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信贷员业绩的直观结论。五是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同类岗位信贷员之间的比较分析。六是可行性原则。信贷员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定量分析数据和定性分析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综合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根据上述信贷员业绩综合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下面按信贷业务营销员、信贷业务管理员2个层次岗位类型分别设计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工作中,单独设置资产保全岗位的可将本体系中信贷业务营销员、信贷业务管理员评指标体系的相关催收清欠指标及权重调整到资产保全人员考核指标体系中即可。 (一)信贷业务营销员业绩的考评指标体系 信贷营销员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是及时搜集反馈存贷款市场的有关信息,大力拓展对公存款市场和有效贷款市场,努力清收欠贷欠息,揽收结算,特别是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以提高信贷营销业务的经济效益。据此,本文设计了信贷业务营销员业绩的考评指标体系。 1 存款类指标。主要考评信贷营销员拓展对公存款市场方面的工作绩效,可以用4个分指标加以考核。 (1)拓展公存款新户任务完成率(=拓展公存款新户实际数/拓展公存款新户实际数任务数×100%),该指标旨在促使信贷营销员千方百计调查、搜集和及时反馈对公存款市场信息,为行领导及时提供存款竞争决策的信息支持,以增强存款工作决策的针对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2)所分管的原有存款客户的对公存款增量任务完成率(=考核期原有存款客户的对公存款增量实际数/考核期原有存款客户的对公存款增量任务数×100%)。该指标旨在促使信贷营销员努力做好所分管的原有存款客户的稳存增存工作,确保老客户具有较高的资金归行率和沉淀率。 (3)本人营销新增存款客户的对公存款增量任务完成率(=考核期新增存款客户的对公存款增量实际数/考核期新增存款客户的对公存款增量任务数×100%。其中,新增存款客户的对公存款增量是指本人在考核期内新吸收的存款客户的对公存款期末余额)。该指标旨在促使信贷营销员想方设法争夺对公存款新客户,扩大对公存款市场份额,增强信贷资金实力。 (4)所分管的原有存款客户和营销新增的存款客户的总计对公存款日均增量任务完成率(=考核期存款客户总计对公存款日均增量实际数/考核期存款客户总计对公存款日均增量任务数×100%。其中,存款日均增量=考核期存款日均余额-期初存款余额)。该指标旨在促使信贷营销员积极注重对公存款增量的稳定性,努力追求存款的经济效益。 2 贷款类指标。 主要考评信贷营销员贷款市场拓展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绩效,可以用8个分指标加以考核。 (1) 拓展公存款新户任务完成率(=拓展公存款新户实际数/拓展公存款新户实际数任务数×100%),该指标旨在促使信贷营销员积极调查、搜集和及时反馈贷款市场信息,为行领导及时提供贷款决策的信息支持,以增强贷款工作决策的针对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2)贷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