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操作指引-台湾大学图书馆公开取用电子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71
序
民主制度的演進並非一成不變,從最早出現在西方自治城市,以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為核心,賜予城市居民政治權利與追求經濟利益的自由,到近代的代議民主制及專家治理,人類社會不斷從不同的環境中來尋求民主模式的進化。
二十一世紀是個多變、複雜的世界,各國尋求民主機制的變革,出現了歐美所流行的審議式民調(Deliberative Polling?)、二十一世紀城鎮會議(21st Town Hall Meeting)、全國議題論壇(National Issue Forum)、公民陪審團(Citizens Jury?)、追尋美好未來會議(Future Search Conference)、願景工作坊(Scenario Workshop)與學習圈(Study Circles)等。同時由丹麥在1980年代中期所逐步發展出的新興民主決策模式--「審議民主--公民共識會議」則逐漸為各國所熟知及採取,以作為公民參與,提昇公民知能德行的方式。
審議民主強調來自不同生活經驗與背景的參與大眾,能在一個彼此尊重、相互瞭解的基礎上去尋求可能的共識。它不僅提供一般民眾能夠直率發聲的公共空間,也能確保具政策關聯的政策制定者在依據不同的價值立場與利益基礎之上,一起進行較為坦誠的溝通與對話,民主的品質於是提昇。
台灣近來也開始嘗試舉辦公民會議,以此來尋求理性的、平等的、公益的政策共識,作為政策擬定的參考。青輔會於去年暑假主辦首次的全國性「2004青年國是會議」,即參酌類似公民會議形式而規劃,今年初健保局亦舉辦「全民健保公民共識會議」,成效均普遍獲得社會的肯定。行政院於第2907次院會特別指示,青輔會積極研擬將「審議民主--公民共識會議」的精神逐步推展至全台各縣市,可想見的,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更多針對不同議題所舉辦的公民會議。
鑒於國內對舉辦類似公民會議的需求增加,屬操作面向的類似資料非常稀少,本會特邀台大社會系四位具實務經驗的陳東升教授、林國明教授、葉欣怡小姐與林祐聖先生,一起編寫「審議民主公民會議操作手冊」,希望以較為詳盡而有系統的方式來介紹此類會議的舉辦過程,讓這類會議的相關知識與規劃經驗能夠被嫻熟運用。
適值本會推動成立「青年公共參與學苑」之際,積極鼓勵青年參與公共事務,培訓青年熟悉審議民主討論及規劃舉辦的相關技術,以能成為推廣深化民主的種子,進而提昇國內整體的公共討論品質,本書的出版,不僅切合本會當前業務需要,亦有助於國內「公民共識會議」的繼續推動。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鄭麗君
目 錄
4 第一章 公民共識會議:公民參與的民主實驗
10 第二章 公民共識會議的籌備工作
22 第三章 公民共識會議的預備會議
36 第四章 公民共識會議的正式會議
48 第五章 公民共識會議的效果:以全民健保公民會議為例
54 第六章 操作指引
64 附錄 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辦理心得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 葉欣怡
第一章 公民共識會議:公民參與的民主實驗
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 林國明
第一節 前言
當代政治學大師道爾(Robert A. Dahl)認為,民主的程序,應該是要保證讓所有受決策影響的人,具有有效的機會來參與政治過程,且有平等的權利來選擇議題並控制議程;民主程序同時要求一種情境:必須讓所有參與者,根據充分資訊和良好理性,來對爭議的利益和必須管制的事務,發展出清晰的理解。哈伯馬斯(Jurgen Habermas)認為,Dahl所指出的最後這點要件,將民主指向於意志形成的論述性質(discursive character of will-formation);而公民瞭解公共事務的機會,以及政治的意志形成,則有賴於公共討論(public discussion)。
但是,誠如Habermas所言,當代民主體制的社會複雜性,卻使得這個民主要件難以充分實現。當代民主的瓶頸,在於將技術指導的知識(technical steering knowlege)專門化地運用政策決定與行政過程。這樣專門化的取向,使得公民無法利用必要的知識來形成自己的意見。知識的壟斷,使得具有特權可以取得相關知識來源者,能夠支配不具專業知識的公民,使得公眾僅能在只具象徵作用的政治,例如,選舉投票,稍獲慰藉。「順服於技術知識,使得那些具有專門化能力的人對公共機構操縱有力的影響。這些專家他們只受到極為有限的政治限制。將權力給予那些控制技術性資訊的人,威脅民主的原則,降低了公眾對許多公共政策選擇的控制」。
為了打破「當代民主的瓶頸」,讓不具專業知識的公眾,能夠具有充分的資訊來進行公共討論,以提高一般公民對公共政策的參與,西方國家發展出許多民主參與機制的實驗,其中,「公民共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