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程序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Java程序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10-0112-02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模块化教学,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从模块式教学的内涵、模块划分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模块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程序语言本身枯燥难懂,何况面对的是刚接触计算机语言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抽象思维水平还处于逐步发展完善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开展既富构造性又具有创造力的教学活动,是计算机专业教师较头痛的问题。
讲授这门课程必须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该文从“Java程序设计”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教学意义说起,结合课程设计的基础理论,从切身体验出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并结合一体化教学及分组分阶段的课程设计方案对这套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 “Java程序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设计
2.1背景
“Java程序设计”在其教育教学模式上,需注意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把握。若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就会使该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去记忆那些语法原理,课程学完了,最后感觉到什么也没学到。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法本身,而且要在项目的实践中自然地对语言语法结构融会贯通。针对这种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尝试探究更适合于这门课的教学模式。模块教学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技能培训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其着眼点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一门技能,具体地说就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采用各种模块训练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性、实践性、灵活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模块教学,建立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适合新要求的课程体系,具有前瞻意义。
2.2模块式教学
模块式教学法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的教学方法。它旨在把一个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或教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通过各模块的优化组合,使教学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目标的需求,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课程安排的章节模块化推进教学,但更可以升化教科书的安排,灵活划分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情况的模块化授课流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构建教模块以及教学单元时,基本设计思路是:每一章都可以看成这门课程的一个模块,再将这些体现单项能力的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子模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的学习单元子模块组合成主模块,整体上表达课程的一个分支,它又可以继续细分级联式的小节,逐级展开下去,最后整合成一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每一章,相对独立,即内聚性较高,同时,与前后章节之间有存在着一定联系,或者是前者的延伸,或者是后章的前提,联系紧凑又不失自身体系,不同主模块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课程体系。
此外,在这个课程体系中,通过增删学习单元子模块和模块,可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通过调整模块组合方式,便可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
2.3 “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块的划分
教学目标是确立课程教学模块的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体系。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作为理工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为:
(1) 理解和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掌握标准程序和小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
(2) 熟练使用JCreator来开发Java程序;
(3) 学会良好的编程习惯。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把“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划分为三个大模块:基础模块(包括Java开发环境、语言基础等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包括数组、类、多线程等模块)、综合应用模块(包括面向对象的设计、图形界面设计、绘图程序设计等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有相应的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又有相应的课题。以上各个模块既有一定的关联又相互独立,可根据专业技能教学要求进行取舍,也可对相应模块内容进行更新,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地不断涌现,只须对相应子模块进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