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L模内标签技术的核心材料结构及制作特点.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模内标签技术的核心材料结构及制作特点
(作者:傅饶饶)
模内标签与其他类标签有所区别,它的核心不在于印刷,而在于材料本身,
模内标签材料除了要满足印刷机的印刷适性外, 还要具有使用特性。 所以,模内
标签在材料的配方. 结构上同普通标签材料有许多不同之处。 以下仅就模内标签
材料的种类、结构特点、制造方法及发展趋势进行简单介绍。
材料分类
标签材料按物理特性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纸张类和薄膜类,见表 1。
纸张类材料由于遇水或受潮后会变形, 造成油墨脱落、 强度降低, 影响了使
用效果,且瓶( 桶) 回收时必须将标签除去,给包装再利用带来不便。所以,目前
在发达国家, 纸类模内标签逐渐被薄膜材料所取代。 在我国,模内标签才刚刚起
步,通过借鉴国外经验, 使用的都是塑料薄膜类材料。 由于模内标签材料的原材
料和加工方式不同,所得材料的特性也不同, 图 1 为 3 种材料表面平滑度的比较。
表 2 为几种模内标签材料的性能比较。
材料结构
无论是哪类薄膜材料,虽然它们的制作工艺各不相 同,但材料的基本结构
是相同的,即由印刷层、中间层和黏合剂层构成,如图 2 所示。印刷层接受油墨
形成图文;中间层起支撑作用,使材料有足够的强度,在印刷张力和 高温的作
用下不变形,确保套印准确,同时可根据需要具 备良好的透明度或不透明度;
黏合剂层是保证标签使用效果的关键, 这一层能在高温作用下熔化, 使标签同包
装( 桶、瓶) 壁成为一体。
为了使印刷层具有良好的着墨性, 现在多采用涂布表面涂层或电晕的方法提
高其表面吸附性能;并要求表面平整,不起皱、无气泡。
黏合剂层有两种结构,一种为平面结构,适合小标签,见图 3,使用时直接
与毛坯接触,自然排气;另一种为网纹结构,适合大标签,见图 4,使用时气体
通过网纹上的排气通道排气, 可有效避免气泡产生。 此外,黏合剂层还具有抗静
电和滑动特性。抗静电性可防止印刷出现双张;滑动特性可保证标签顺利分离,
确保印刷及印后加工顺利进行。
模内标签材料的制作过程
模内标签材料的制作过程包括 3 部分,共挤一双向拉伸 ( 单向拉伸) 一后处
理,如图 5 所示。
(1) 共挤
将不同成分或配方的树脂颗粒分别放入不同的挤塑机内, 在高温和压力作用
下进入同一挤塑口,挤出由不同成分树脂组成的复合薄膜材料。
(2) 双向拉伸
共挤后的材料在机械装置的作用下沿轴向和周向拉伸, 使其晶格产生塑性变
形。经双向拉伸变形的材料, 强度和硬度都有所提高, 有利于加工和应用。 一般,
BOPP采用双向拉伸工艺。
(3) 单向拉伸
薄膜经单向拉伸变形后, 强度和硬度提高, 且横向可弹性变形, 更适用于不
规则的瓶体,通常 PE十 PT材料采用单向拉伸工艺。
(4) 后处理
后处理是指对材料表面进行电晕或涂布处理, 以及对黏合剂层表面进行网纹
滚压。 电晕或表面涂布可提高材料的印刷适性, 网纹滚压则使黏合剂层表面产生
网纹,便于排气。处理完的材料复卷后,将大卷再分切成小卷或单张,即可作为
成品发送给客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