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纤维增强沥青路面的研究 ..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型纤维增强沥青路面的研究 .
; μ/μ0=1/(1+cp)(1)
式中 k,k0———分别为复合材料的有效体积模量和基体的体积模量;
μ,μ0———分别为复合材料的有效剪切模量和基体的剪切模量;
c———为增强体积百分含量。纤维沥青混凝土中,沥青混凝土为基体,纤维为增强体。
p=p2/p1 q=q2/q1(2)
式中
p1=1+c[2(s1122+s2222+s2233-1)(a3+a4)+(s1111+2s2211-1)(a1-2a2)]/3a
p2=[a1-2(a2-a3-a4)]/3a(3)
q1=1-c{2/5[(2s1212-1)/[2s1212+μ0/(μ1-μ0)]]+1/3
(2s2323-1)/[2s2323+μ0/(μ1-μ0)]-1/15a#215;[(s1122-s2233)
(2a3-a4+a5a)+2(s1111-s2211-1)#215;(a1+a2)+(s1122-s2222+1)(2a3-a4+a5a)]}
q2=-2/5[2s1212-1/
2s1212+μ0/(μ1-μ0)]-1/3
[1/2s2323+μ0/(μ1-μ0)]+1/15a#215;[2(a1+a2-a3)+a4+a5a)](4)
s1111=0, s2211=s3311=v0/[2(1-v0)]
s2222=s3333=(5-4v0)/[8(1-v0)],s2323=(3-4v0)/[8(1-v0)]
s2233=s3322=(4v0-1)/[8(1-v0)],s2323=(3-4v0)/[8(1-v0)]
s1122=s1133=0,s1212=s1313=1/4(5)
a1=6(k1-k0)(μ1-μ0)(s2222+s2233-1)-2(k0μ1-k1μ0)+6k1(μ-μ0)
a2=6(k1-k0)(μ1-μ0)s1133+2(k0μ1-k1μ0)
a3=-6(k1-k0)(μ1-μ0)s3311-2(k0μ1-k1μ0)
a4=6(k1-k0)(μ1-μ0)(s1111-1)+2(k0μ1-k1μ0)+6μ1(k1-k0)
a5=1/[s3322-s3333+1-μ1/(μ1-μ0)]
a=6(k1-k0)(μ1-μ0)[2s1133s3311-1)(s3322+
s3333-1)]+2(k0μ1-k1μ0)[2s1133+s3311)+s1111-
s3322-s3333)]-6k1(μ1-μ0)(s3333-1)-6μ1(k1-k0)
(s2222+s3322-1)-6k1μ1(6)
材料参数见表2,根据以上公式得到含
纤维沥青混凝土的劲度模量随温度和纤维含量的变化如图1。
1.2 劈裂试验
沥青混合料的劈裂试验(t0716—93)是对规定尺寸的圆柱体试件,通
过一定宽度的圆弧形压条施加载荷,将试件劈裂直至破坏的试验。试验
时,对试件施加50mm?min的等速载荷,在温度为15℃条件下,按林绣
贤[3]推荐的计算方法和简化公式,计算其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σ
t和(0.1~0.4)p弹性阶段的模量e。弹性模量是应力与总应变的比
值,总应变包括了弹性、粘弹性与粘塑性变形。
σt=0.006151p/h
e=3.588/h#215;p/y(7)
式中 σt———为劈裂强度,pa;
e———为弹性模量,pa;
p———为最大载荷值,n;
h———为试件高度,cm;
p———为(0.1~0.4)p载荷对应的竖向位移,cm。
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见表3。
图1 含纤维沥青混凝土劲度模量随温度和纤维含量的变化示意
1.3 结果分析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纤维的质量含量为0.2%时,复合材料的理论
计算结论和劈裂试验的结果非常接近。而纤维的质量含量为0.3%、0
.5%时,复合材料理论计算结果和劈裂试验的结果差别很大。从复合
材料理论上分析,纤维含量越高,复合材料的有效弹性模量应越大,而
试验结果却不是这个结论。分析如下:当纤维质量含量为0.2%时,纤
维对沥青的弹性模量有所改变,又不改变沥青混凝土的粘结力。纤维含
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使沥青混凝土的粘性减弱,即骨料之间的粘结力
减弱,使材料发生松散,从而增加了混合料中的微裂缝,故使材料的弹
性模量降低。因此,本文认为,纤维的质量含量为0.2%是最佳的纤维含量。
2 疲劳寿命的计算与分析
2.1 表面裂缝模型
本文以沈大路沈鞍段的预锯缝工程为例提出表面裂缝模型如图2所示。
本文共2页: 第 1 [2] 页;(8)
式中 ωc———为材料破坏时的损伤因子值,本文分析中取ωc=0.85。
经过分析比较,本文用sidoroff(西多霍夫)损伤
模型[6]确定损伤因子:
ω=0 当ε≤ε0
ω=1-(ε0/ε )2 当ε>ε0(9)
式中 ε0———是损伤发生时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