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说课稿.doc
《醉翁亭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面我重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种方面进行论述。
一、说教材.
《醉翁亭记》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所选课文,出最终一课是五首古代诗歌組元外,其他四课《小石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都是历来传颂的名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体现出了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在这篇酒后的记游文中,如诗如画。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体会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寄托。
二、说学情
在学这一课之前,八年级学生仅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了近20篇文言文,积累了不少文言词汇,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断句诵读、背默翻译,应都不是问题;但学生年龄偏小,生活条件优越,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众人的关爱之中,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处境,因此理解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随遇而安、矿大乐观的情怀,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的:
新课标的规定,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并且八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引导学生对的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至关重要,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步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该课思想内容和形式体现完美统一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的:
1.情感朗诵,积累文言实词,背诵、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的措施,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3.领会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重要是朗诵课文,理解作者,把握文言词语的含义,畅通的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景物描写的措施,体会其作用。
三、说教法运用.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本课的特点,我决定采用如下教法:
1.导读法。这篇课文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优美,合适采用采用情感朗诵为关键的教学措施。我将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男女生分开齐读,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2.措施指导(什么教法):强调“留、删、补、换、调、变”翻译六字诀,并使之纯熟运用。培养学生素译(不借助翻译工具书来翻译)的习惯与能力。
3.情景教学。课文所写醉翁亭周围的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我将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作者寄情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意山水之间也”的思想感情。
4.设疑引导。通过教师设疑与学生自主、合作解疑、探究,处理本文重点、难点。
四、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足激发学生的积极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措施。“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我确定了如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的措施。
1、诵读法。在诵读中划分朗诵的节奏,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美。
2、圈点批注法。在诵读中圈画出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唯美的句子,养成圈点勾画这一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
3、情景感知法。让学生在多媒体图片欣赏中感受醉翁亭秀美多变的环境美,感悟欧阳修被贬谪后寄情山水的情怀。
4、自主合作探究法。自己借助工具书或网络,疏通文意,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本文的背景。合作探究本文难点——作者渗透在本文中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简要论述我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共鸣(估计3分钟)
(二)、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三)、理解词语,翻译课文
(四)、理清脉络,感受醉之真意
(五)、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六)、品味语言,感受言简意深,片语传神的艺术特色
(七)、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一)、新课导入,激发共鸣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醉酒诗三千。自古以来,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饮者万万千,醉者千千万,而这其中的情味不尽相似。“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这句话道出了文人饮酒的天机。一种不胜酒力的文人,醉心的不是酒,那会是什么呢?今天就我们就一起漫步醉翁亭,感受醉翁之意吧。
(二)、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听多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指导学生自读、男女生分开齐读。要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止对的;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感受到《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优美的景色令人陶醉。
(三)、理解词语,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