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8086课程设计.docx
基于8086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理解8086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及功能特点。
2.学生能掌握8086的指令系统,包括数据传输、算术运算、逻辑运算等指令。
3.学生能掌握8086的存储器组织与管理,理解内存地址的编址方式。
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8086汇编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和运算。
2.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微机系统调试,识别并解决基本的程序错误。
3.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能够培养对计算机硬件及汇编语言的兴趣,提高对计算机原理的认识。
2.学生能够认识到编程对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增强自信心。
3.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分析:
本课程为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以8086微处理器为核心,重点讲解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及编程方法。
学生特点分析:
学生为高中年级,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对硬件及汇编语言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
1.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8086微处理器的相关知识。
2.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编程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8086微处理器概述:介绍8086的发展背景、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章节关联:课本第1章《微处理器概述》
2.8086指令系统:讲解数据传输、算术运算、逻辑运算等指令的分类、格式及用法。
-章节关联:课本第2章《8086指令系统》
3.8086汇编语言编程:介绍汇编语言的语法、伪指令、宏指令,以及编写和调试程序的方法。
-章节关联:课本第3章《汇编语言编程》
4.存储器组织与管理:讲解内存地址编址方式、存储器扩展方法及内存管理。
-章节关联:课本第4章《存储器组织与管理》
5.输入输出接口技术:介绍8086与外设的数据传输方式、接口技术及编程方法。
-章节关联:课本第5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教学进度安排:
1.第1周:8086微处理器概述
2.第2-3周:8086指令系统
3.第4-6周:8086汇编语言编程
4.第7-8周:存储器组织与管理
5.第9-10周: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8086微处理器相关知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8086微处理器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指令系统。讲授过程中注重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
-关联课本:第1-2章理论知识部分
2.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8086微处理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特点和编程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关联课本:第3章汇编语言编程实例
3.讨论法: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关联课本:第4-5章存储器组织、输入输出接口技术部分
4.实验法: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编写和调试8086汇编语言程序,掌握编程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关联课本:第3章汇编语言编程、第5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实验
5.任务驱动法:设置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难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联课本:课程综合实例
6.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程项目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关联课本:课程综合实例及实验
7.课后自主学习:布置课后作业和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教材进行深入学习,巩固课堂所学。
-关联课本:各章节课后习题及拓展阅读
四、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确保评估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讨论表现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关联课本:各章节课堂讨论和提问
2.作业评估: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理论题和编程实践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关联课本:各章节课后习题及实验指导
3.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分析问题的深度,了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关联课本:第3章汇编语言编程、第5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实验
4.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