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通信技术 第四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H.264的分层结构 视频编码层VLC 负责表示高效的视频内容,即进行视频数据的压缩 网络提取层NAL 负责以网络所要求的适当方式对数据进行打包和传送,并在视频编码层和网络提取层之间定义一个基于分组方式的接口。 控 制 数 据 视频编码层(VCL) 数据分区 网络提取层(NAL) H.320 H.324 H.323/IP H.324/M 宏块 条/分区 (1)无损压缩编码 在传真机、静止画面的电话电视会议应用中,根据其特点JPEG采用DPCM(差分脉冲编码调制)无损压缩编码方案,其编码过程如图4-45所示。 (2)基于DCT的顺序编码模式 图4-47表示了一种基于DCT顺序编码与解码过程的系统框图。 (3)基于DCT的累进操作方式编码 顺序方式: 每个图像分量的编码一次扫描完成的; 累进方式: 图像分量编码要经过多次扫描才完成。 累进方式 第一次扫描只进行一次粗糙图像的扫描压缩, 以相对于总的传输时间快得多的时间传输粗糙图像, 并重建一帧质量较低的可识别图像; 在随后的扫描中再对图像作较细的压缩, 这时只传递增加的信息,可重建一幅质量提高一些的图像。这样不断累进, 直到满意的图像为止。 需在量化器的输出与熵编码的输入之间,增加一个足以存储量化后DCT系数的缓冲区,对缓冲区中存储的DCT系数多次扫描, 分批编码。 (4) 基于DCT的分层操作方式 (1)把原始图像空间分辨率降低。 (2)对已降低分辨率的图像采用基于DCT的顺序方式、累进方式或无失真预测编码中的任何一种编码方法进行编码。 (3)对低分辨率的图像解码,重建图像,使用插值滤波器,对它插值,恢复图像的水平和垂直分辨率。 (4)把分辨率已升高的图像作为原始图像的预测值,对它们的差值采用基于DCT的顺序方式、累进方式或用无失真方式进行编码。 (5)重复(3)、(4)直到图像达到完整的分辨率编码。 JPEG2000 2000年12月公布的新的JPEG 2000标准(ISO 15444), 其目标是在高压缩率的情况下, 如何保证图像传输的质量。 JPEG2000与JPEG的区别: 采用了以小波变换为主的多分辨率编码方式 统一了面向静态图像和二值图像的编码方式 既支持低比率压缩又支持高比率压缩 JPEG2000的主要特点: (1)高压缩率。与JPEG相比,可修复约30%的速率失真特性。JPEG和JPEG2000在压缩率相同时, JPEG2000的信噪比将提高30%左右; (2)无损压缩。预测编码作为对图像进行无损编码的成熟方法被集成在JPEG2000中; (3)渐进传输。JPEG2000可实现以空间清晰度和信噪比为首的各种可调节性,从而实现渐进传输,即具有“渐现”特性; (4)感兴趣区域压缩。JPEG2000 支持所谓的“感兴趣区域”。 测试结果表明,JPEG2000压缩效果更优秀,特别是在高压缩比的情况下。 JPEG2000纠错能力很强,在文件传输中,有恢复丢失数据包的能力。 可以指定最后文件的大小。 4.7.3 H.261与H.263 1. H.261 视频数据格式 建议规定采用CIF(通用中间格式)和QCIF格式(1/4CIF)作为视频输入格式,如表4-6所示。 视频编码系统 H.261是ITU-T制定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得到广泛承认的、针对动态图像的视频压缩标准,而且其后出现的JPEG标准、MPEG系列标准、H.262以及H.263等数字视频压缩标准的核心都是H.261。 视频编码器原理 采用帧内编码 采用帧间预测编码 工作状态的确定 H.261标准的数据结构 图像数据层次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帧 QCI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块组 1 2 3 4 5 6 宏块 8 CIF 块 8 图像层是由帧首和12个块组层构成。其中帧首包括一个20比特帧起始码和其他标志信息,如帧数、视频格式(CIF/QCIF)等。 块组层是由GOB首和33个宏块构成,其中GOB首中包含16bit块组编号、块组量化步长等标志信号。 宏块层是由宏块首和其后面的6个数据块构成,MB首包括宏块地址、类型信息、运动矢量数据和编码块图样等信息。 块层是由DCT系数(TCOEFT)和块结束符(EOB)组成。每块包含8×8个数据。 H.263 H.263与H.261的区别 H.263标准是一种甚低码率通信的视频编码方案。所谓甚低码率视频编码技术是指压缩编码后的码率低于64kbit/s的各种压缩编码方案.它是以H.2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