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打赢德宏脱贫攻坚战路径探究.doc

发布:2017-05-23约4.6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打赢德宏脱贫攻坚战的路径探析   [摘要]新时期,德宏州农村贫困问题仍很严峻,尤其是山区和少数民族的贫困程度仍较深,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发生率还很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诸多困难。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易地搬迁、抓好对口帮扶、着力加强教育、提高资产收益、整村推进脱贫等路径,打赢德宏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德宏州;贫困现状;问题;脱贫攻坚路径 一、德宏州贫困概况 德宏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西部,是全国30个、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辖2市3县,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汉族与其他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州整体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德宏州扶贫开发成效尤为显著。2010-2014年间,贫困人口总数从26.96万人减少至9.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2.26%下降至9.62%。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诸多因素,德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山区与坝区、城镇与农村的经济收入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差较大;农村贫困问题仍很严峻,尤其是山区和少数民族的贫困程度仍较深、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发生率还很高,在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2014年底,德宏州还有10个重点贫困乡镇,90个规划贫困行政村,9.7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除瑞丽市外,梁河县、陇川县、盈江县、芒市等4县市均为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新时期,把山区作为德宏脱贫攻坚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德宏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德宏州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 德宏境内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村寨,经济社会文化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如景颇、德昂、阿昌等少数民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受其自身规律的支配,并不能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实现同步跨越。与汉族相比,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别,更不容易参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难以享受现代经济发展的利益,导致少数民族贫困发生率高 (二)生存环境恶劣 德宏农村贫困乡镇大多处于边境线、地质断裂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有“无灾不成年”之说。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导致干旱、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4种自然灾害频繁频发。自然灾害给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日常物质的匮乏,加剧贫困人口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生态环境与人口生存之间矛盾激化 (三)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行路难、吃水难、看病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在德宏州贫困地区仍较突出。尤其是广播电视、电话宽带等通讯不畅、费用偏高,公共服务水平普遍低 (四)产业结构不优 德宏多数贫困地区还处于原料直销阶段,停留在包谷、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种植。一、二、三产业融合不高,产品精深加工低,打造故事化、品牌化意识较弱,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沿边乡镇的农民人均耕地在1.7--2.3亩,耕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从而间接影响德宏农户的生活水平。缺少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能手、乡村领军人,农户增收空间小 (五)扶贫开发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尖锐 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面临扶贫资金缺口大问题。整村推进项目,要真正做到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教育卫生等社会主义事业同步推进,基本达到“五基”要求,每个贫困村需投入资金不少于40万元。扶贫资金不足、未及时到位,直接影响扶贫的最终效果 三、如期完成德宏州脱贫攻坚任务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土地条件较好、适宜规模化种植业的宜农丘陵地区的贫困村扶贫应与产业政策对接。德宏多数贫困乡镇处在传统农业阶段,贫困群众守住资源能力差,显示相对资源弱势。要通过外部扶持与贫困乡镇的资源和能力联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搞特色种养业,找到稳定的致富门路,带领贫困群众跳出“贫困陷阱”。重视扶贫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高度融合,整合扶贫资金资源,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大力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贫困乡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政策含金量释放出来,把产业支撑体系建立起来。争取扶贫资金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培育有规模、上档次、具备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基地。立足区域内独特农业资源,开发特有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农产品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加强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市场建设,引导实体店面向虚拟网店的拓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