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篇一: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种文的各种题的答题公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种文的各种题的答题公式(是一)
1.替换(某个词)。。。:不能(那个。。。一般是这样)原来这个词是。。。(神马意思)若改掉了,会变成。。。(神马意思),表达不了原来的意思,所以不能替换。
2.删去。。。:不能删去,同上,体现不了说明文/议论文的准确性/严密性。
3.用了举例子地说明方法,举了。。。(例子的概述)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文中在例子前后找),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4.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了。。。的数量/大小/距离。。。,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5.用例证法,举了。。。的例子,具体的论证了。。。(文中例子前后找)的论点,使文章的论点更具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的准确性。
6.用引证法,引用了。。。的话/想法(论点),具体论证了。。。,使文章的论点更具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的严密性。
篇二: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词语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联系上下文的情景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6.某段起什么作用:
(1)此段在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此段在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
7.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描写方法分为: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的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8.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公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9.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0.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分析步骤: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1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12. 一句话中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