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法玻璃缺陷种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浮法玻璃缺陷种类、成因及处理措施
7.1浮法玻璃缺陷的分类
7.1.1玻璃中的缺陷按行成部位分成六大类
⑴原料缺陷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原料自身质量问题或外来杂物引起的缺陷.
⑵熔化缺陷 在熔化部,有益熔化不良引起的缺陷。
⑶耐火材料缺陷 由于耐火材料的熔蚀和其它方式对耐火材料的侵蚀引起的缺陷。
⑷形成缺陷 在成型部位形成的缺陷。
⑸退火缺陷 在退火过程中,由于退火制度不合格或事故造成的缺陷。
⑹冷玻璃加工和储存缺陷 玻璃裁切、包装和储存过程中形成的缺陷。
7.1.2浮法玻璃的缺陷按在玻璃中的位置分成三大类
7.1.2.1玻璃板中的缺陷。这是一种由熔化或配合料引起的缺陷,通常以固体夹杂物(结石)和气体夹杂物(气泡)的形成出现。7.1.2.2玻璃板上表面的缺陷
⑴结石 这是一种碹顶滴落物(液滴、粉尘)所造成的缺陷。如缺陷位于玻璃很浅的表部,这种缺陷往往由熔窑碹顶或锡槽顶滴落物产生的固体夹杂物造成。
⑵上表面气泡 这种缺陷往往是闸板泡。一般泡径较大。
7.1.2.3玻璃板下表面的缺陷
⑴一种类似于玻璃上表面的如气泡(闭口泡)、结石这样的缺陷。
⑵由锡或裂纹产生的一种下表面缺陷。
⑶一种产生于流道流槽、唇砖或锡槽下表面开口泡。
⑷光学性质缺陷
a.玻璃缺少化学均匀性而产生光学变形(光学变形角低).
b.麻点如压裂、硌伤等缺陷。
C.由锡槽滴落物产生的光畸变。
7.1.3浮法玻璃的缺陷按显微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
7.1.3.1非晶态缺陷
(1)气相缺陷(气泡)。
(2)玻璃相夹杂物(条纹和疖瘤)。
(3)由不均匀应力产生的缺陷。
(4)硌伤和压裂。
7.1.3.2晶态缺陷
(1)熔化残留物。
(2)侵蚀的耐火材料。
(3)玻璃熔体的析晶。
(4)锡槽产生的上表面缺陷。
7.2原料及熔化过程产生的玻璃缺陷及处理
7.2.1概述
根据浮法玻璃原料构成,熔窑材质、结构、燃烧方式、温度制度等特点,由原料和熔化过程可能产生的缺陷大致分为三大类:①夹杂物(固体来夹杂物缺陷),②气泡(气体夹杂物缺陷),③光学变形(非晶体缺陷)。本部分根据缺陷的类别针对常见缺陷的外观、产生原因、解决措施,逐一论述。
7.2.2夹杂物
7.2.2.1未熔石英颗粒(残余石英)
(1)外观
大多在玻璃板的上表面,呈白色小粒状或多个颗粒的聚合体。结石周围有较宽的扩散层。在窑内停留时间长的结石,表面瓷化,周边与玻璃界限不很清晰。
(2)可能产生的原因
a.硅砂颗粒过大,形成的未熔石英;
b.配合料调和不均匀,局部硅砂富集形成的;
c.配合料输送及窑头料仓贮存过程中的分层;
d.硅砂细粉过多形成的料蛋;
e.助熔剂(Na2CO3、Na2SO4)过少;
f.跑料或边部切料;
g.熔化温度过低(主要是玻璃液温度);
h.碹顶硅质泥料掉入窑中进入玻璃液(若以上7种原因都被排除的话,可认可这条原因)。
(3)显微结构
结石中存在残余石英颗粒,周围可能伴随有羽状鳞石英晶体。
(4)应采取的措施
a.严格控制硅砂的上、下限粒度,在混合机正常运转(如混合机出故障,可排除以下其它产生原因)情况下,通过配合料均匀度测定实验,给出合理的调和参数,以保证配和料具有良好的均匀性。
b.保证合理的配料参数及称量精度。
c.加强熔化操作,保证在换火时,不切料,稳定料出及泡界线位置。
d.加强前区熔化,调整热负荷,建立合理的温度曲线,提高玻璃液温度。
e.冷修烤窑后及热修时,制定合理的操作方案,避免硅质泥料落入窑中。
7.2.2.2斜锆石
(1)外观
斜锆石又分为一次斜锆石、二次斜锆石及一二次斜锆石,三者外观无大区别。在玻璃中呈白色及灰白色致密小颗粒状,与玻璃界分明,有坚硬的瓷质感。
(2)显微结构
一次斜锆石在结石边部呈细小颗粒状或纺锤状、卵状分布,二次斜锆石呈松枝状。
(3)可能产生的原因
a.池壁AZS砖,由于温度及对流的波动引起玻璃液对池壁的冲刷造成AZS砖的剥落。(这种原因常伴随有刚玉的产生)。
b.锆英石捣打料落入玻璃液,由该原因形成的结石的结构较疏松。
c.生料及碎玻璃引入的锆质耐火材料夹杂物。
d.窑底不动层的翻出物。(这种晶体往往发育良好、完整,多为二次斜锆石)。
(4)采取的措施
a.剔除原板中这种结石颗粒,因为这种结石随碎玻璃重新入窑后,大结石较难熔掉,小结石继续析晶或形成条纹或疖瘤。
b.加强池壁的保护,如前区穿挡料水包。
c.控制火焰的角度及长度,避免锆石英捣打料落入玻璃液。
d.严格检查各种进厂、进窑原料,坚决杜绝锆质杂质引入。
e.加强熔化操作,稳定玻璃液流,防止池底凉玻璃液上翻。
7.2.2.3碹滴
⑴外观
是一些尺寸大小不等的不透明的或半透明的结石,颜色为白色、灰色、深色、浅黑色等。结石中央呈原砖状,边部有溶解蚀变和析晶。结石旁波及较大,常常还伴随有裂纹。
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