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
高校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
科研和生活的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
的重要任务。目前,大中专院校食堂经营的主要模式有:
一是学校成立餐饮服务中心,该中心归后勤部门管理,
工作人员从社会上聘
任,经营上实行自负盈亏。
二是学校提供设施,
以租赁或承包方式从社会上聘请餐饮公司经营。
在引入
社会化服务后,食堂饭菜的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但是,原有的
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
。
1
监督管理存在欠缺
许可发证
各学校均能做到日常食品安全自查管理,
在许可办证方面,普通高校食堂办
证率达
100%
,其次是中专技校为
96.
1%
。这说明仍有些中专技校由于食堂场地面
积、
食堂布局等按同样的许可标准难以达到发证条件,
因而造成部分学校食堂无
证经营
[2]
。
管理制度的建立存在欠缺
建章立制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
在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规制度的基础
上,要密切联系院校食品安全管理实际,建立与国家法规制度相衔接、可操作性
强的规章制度体系。
部分学校未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忽视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
知识培训以及操作流程规范化,
没有重视其自身管理,
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
建立、执行流于形式
[3]
。餐饮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就业门槛低,多数未进行系统
的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个人卫生习惯较差,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某些高校的食
品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性不高,
对工作人员的约束性和指导性不强,
直接对最终的
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影响。
2
安全隐患多
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大小和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水池中,
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
具、容器混用。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不符合《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
和《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有些
清洗、消毒、保洁人员素质低下,毫无职业道德,有些承包商为节约成本根本就
不用消毒剂,也不进行高温消毒。高校就餐存在这个就餐人员密集,时间集中的
特点,在就餐高峰期时,由于人数较多,往往有些高校的碗筷没有经过消毒处理
就匆匆再次用于学生就餐,这里存在了严重的风险
[4]
。
高校食堂食品原料与采购模式的安全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行为使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对食品的原料进行掺假、
造假,甚至超标加入添加剂。较常见的如:作坊生产的火腿肠仿双汇火腿,舟山
小黄鱼充北海大黄鱼,夹心肉充当腿肉等。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
残留物超标,果品用催熟剂催熟,猕猴桃喷施“膨大剂”
,黄鳝添饲“避孕药”
速肥,生猪添加“瘦肉精”促长,海产品浸泡“防腐剂”保鲜,将变质大米使用
矿物油“抛光”
,面粉中掺用甲醛漂白增韧,银耳用硫磺熏制增白,豆制品掺入
工业用滑石粉等等
[5]
。
高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食品
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当今,随着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校学生食堂
来不及扩建,
难以容纳大批增加学生的就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和食堂就餐压力
大增。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出现盲目引进、以包代管的情况,使得少数不具备从
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
致使学校食堂食品的采购
模式比较混乱。有些承包单位因为规模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只能再次将食堂分
包给个体经营者
[6]
。这些个体经营者为降低成本,不执行统一采购的规定,为贪
图便宜,私自采购一些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感官性状异
常以及超过保质期等法律法规禁止食用的食品。
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贮存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
元化模式发展。
由于利益驱动和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复杂的特点,
加上高校食堂
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低,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受各种
因素影响,
心理及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并且部分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只参加
过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班的学员,
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
识,使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安全系数自然增加。
目前高校食堂饭菜加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有:
冷冻方法不当或加工不当,从而
造成食品的变色、变味、变质等质量问题;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加工的食物出
现交叉污染;
夏天食堂防蝇措施不当,致使学生饭菜中经常有苍蝇出没等一系列
安全隐患
[7]
。保存温度低于
60
℃或高于
10
℃、存放时间超过
2
小时的熟食品,再
次利用时未充分加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