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 2.ppt

发布:2016-12-31约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 08(3)第五组 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进程 第二阶段:1985~1992年 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进程 第六阶段 2009至今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上表表明,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及增加幅度并不大,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平均水平,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呈下降到提高呈“V”字形变化趋势,与此同时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也经历了从个人医疗负担从较低到不断加重,又到逐步降低的趋势。 1990年,2000年,2008年,在疾病控制机构中,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56.9%, 38.7%,55.1%,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城市大医院门诊病人的高度集中,社区医疗力量的严重不足。政府在社区医疗方面财政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政府在社区医疗方面的人均财政投入比非洲最穷的国家还少,1995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但人均医疗支出却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左右。近几年虽有所改善,但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区医疗财政投入过少的局面。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疗力量薄弱 (1)力量不足。随着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扩大。基层医疗卫生利用量增长加快。2008年农村卫生院诊疗达8.62亿人次,比03年增加1.72亿人次,同期卫生院人员从77万人增加到107.4万人,但仍有部分卫生院没有执业医师。 (2)能力不足。乡镇医院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不足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职称人员不足4%,56%的乡村医师不具备报考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资格。 (3)队伍不稳定。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相应的措施,基层机构难以吸引到稳定人才,条件艰苦的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尤为明显。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公立医院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效率问题。 委托代理关系:行政管理方式 政府若将公立医院作为其行政部门运作,公立医院对运营管理没有任何自主权,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组成,服务种类、人员薪水、设备购买等均由政府决定,它是用政府声誉代替医院声誉,有利于在群众中建立良好的声誉,但医生收入不与医院绩效挂钩,难以调动医院管理者和医生的积极性,导致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动力。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个别政府官员和医院管理者的寻租。 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一般都是在公立医院,而这就与政府发生了联系。 某一政府官员在医疗服务布局和拨款上,做出有利于自己及其利益阶层的制度安排,方便自己就医,要求公立医院为自己和亲属提供特殊医疗服务,从政府拨款中取回扣。 同时,医院管理者作为一个理性的经纪人,可能利用公共资源为自己谋求自利,在人员安置、药品购销,设备购买,住院病者安排等各方面都存在寻租的可能。在总体医疗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弱势群体和边远地区群众得不到应有的医疗服务。 “新农合”制度公平性缺失 (一)逆向补助与累退性负担并存。 缴费形式有失公平,累退性负担表现明显 地区补助存在明显的累退性 (二)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未能体现普惠性 不同经济阶层农民接受医疗服务存在不公平 不同地区农民接受医疗服务存在不公平 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医疗风险存在明显差异 “新农合”体制保大病的目标定位客观上造成了没有为大多数农民提供医保的事实 “新农合”制度没有覆盖农村流动人口~~~“农民工” “新农合”制度合作性不足 (三)定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农民在“新农合”制度运行中的利益失衡 医疗卫生机构利用“新农合”政策寻租引发“重治轻阶”资金向办公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转移 定点医院选择机构僵化 “新农合”制度合作性不足 (一)“新农合”制度在设计上未体现合作性 “保大病”的保障目标定位不利于参保方合作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采取自愿参合的形式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医疗保险制度 解决措施 (二)“新农合”制度在运行上缺乏合作性 “新农合”在费用控制上缺乏合作,制度成本运行居高不下“新农合”制度的社会福利效应被挤出。 “新农合”制度合作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体制运行效率低下。 解决措施 (一)追求公平是优化“新农合”制度的价值取向 1.调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