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章 存款货币银行.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现和满足客户借贷的能力。它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受损失的前提下随时变现的能力。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经常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各种存款和其他所需资金。 商业银行要保持流动性,需要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着手,既要保证资产有足够的流动性,又要保证自身有较强的融资能力。 (三)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是指银行为其所有者追求盈利最大化。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 追求盈利性的原由:商业银行作为经营性企业,获取利润是其最终目标,也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获取了足够的利润,银行才能扩大自身规模,巩固自身信誉,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统一性:从本质上讲,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是统一的。只有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银行才能开展业务,获取盈利;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只有保证充足的流动性才能实现银行的安全稳健经营;而只有保持较高的盈利性,才能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矛盾性:主要体现在盈利性和安全性、流动性相冲突的情形。通常,盈利性高的资产其风险大,流动性差,而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资产又盈利性较低。 因此,银行必须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之间不断寻踪最佳平衡点。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大体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一)资产管理理论 又叫流动性管理理论,早期的银行管理注重资产管理而不注重负债管理,而资产管理中又强调资产的流动性管理。 资产管理理论是最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 早期,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活期存款,而在银行看来,存款的主动权都在客户手中。 因此,资产管理理论认为: 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它完全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和能力,银行不能能动地扩大资金来源。 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是其自身能够控制的变量,银行应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以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 即商业银行可以主动安排自己的资金运用,合理安排资产结构,通过资产业务获得尽量高的利润,并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主张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 它为银行保持流动性开创了新的途径:即由单纯依靠吸收存款的被动负债方式,发展成拓展筹资渠道的主动性负债方式,为银行扩大资产规模和范围创造了条件。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应对资产负债两方面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保证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以此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 一、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当存款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或直接向其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一种制度。 世界上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是美国。联邦政府于1934年创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第五节 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VS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是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但在银行倒闭时,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 一般情况下,我们指的存款保险制度都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 1)使存款人在银行发生危机时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补偿,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2)提供了一种救助机制,为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流动性,向问题银行提供必要的救助; 3)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增强了社会公众对金融对金融体系的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去银行挤提存款的可能,避免了因银行破产而引起的整个银行体系发生支付危机,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 a.增大了道德风险。当银行经营亏损给存款人造成损失时由存款保险公司负担,而当银行盈利时则由股东和管理层分享。银行会追求高风险投资。 b.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存款保险制度为存款人利益提供了保护,使其失去了对银行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的激励。信誉低的企业家也积极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