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的探究》阶段性总结一.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
及其有效性的探究》的阶段性总结一
【课题确立的背景】
自2002年我校参与到新课程改革行列之中,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不仅要教会学生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总之是在参与中去获得、去培养。
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随处可见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忽略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探索,从而使学生逐步失去对数学的一种体验和兴趣的培养。在对学生的一份问卷调查中就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无奈和痛苦。更重要的是:近几年,随着我校逐步成为享有较高声誉的品牌学校,致使我校学生数量成倍增加,班级人数迅速扩大,每个班级平均70人之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班。由于班级人数过大,教学活动很难有效落实到每个学生,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践,就是最基本的讨论也因此受到限制,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教师切实有效的学习指导。师生交流明显减少,学生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同时,大班额情况下学生学习状况差异比较大,学习需求差异也大。相对于教学进度,一部分学生已经在探索新的问题,寻求知识拓展和加深,而另一部分学生还在因基本的教学要求困惑,甚至还没有进入相应学习内容,思想长期游离于学习之外。等等这些现状的延续既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也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不但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大班额情况下,研究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把教师、学生从单一的教学、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也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与想法,数学组于去年十月份,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商议和研讨下,通过向校领导的请示,决定将“”作为我校重点研究的项目。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付诸于研究行动之中, ,现将这一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做以下总结。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 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去年十月初,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经过讨论交流,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为“”,在校领导的帮助下,一起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本课题方案更加完善。
二、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师生互动,研究师生互动的方式。研讨学习并总结:现阶段我校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则是多途径学习,如:通过网络搜集、查阅书藉、专家咨询、集体交流评析等。
(一)理论储备,充实自我。
在这期间,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学习。其一是关于本课题的国内外其他人的研究现状。我了解到在国内,现在有不少的单位或个人在做与本课题有关或是相关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还处于研究过程中,有些也已经形成一整套的完整的研究成果。但基本上研究的都是小班额或50人左右的教学班。我们希望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其二是关于进行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用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以使课题研究能在有力的理论支持下开展工作,使得课题工作更加地科学和到位。我们课题组成员坚持在工作之余自觉地阅览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浏览最新的教育网页,以便更好地充实自己。
(二)找准根源,把握方向。
首先,探讨、寻找到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生互动的目的不明确.即:教师向学生提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师—生互动的争对性不强。如:好些教师基本上是一人提问,全班回答,并且这类问题的回答大多数为:“是”“对”“不对”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基本上是无效问题。
3、生-生互动的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有些课中生生互动多的可达4次,而有些课中却没有一次。在教师的随堂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这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
4、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生—师互动很少。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没机会提问,久而久之,就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甚者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当然就不会出现生-师互动的情景.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恰当的师生互动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有些不该生生互动的在进行着生生互动,有些开放性的问题本应生师互动的,教师却包班代替,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代替了师生互动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师生互动的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