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曹刿论战中复习课件.ppt

发布:2019-05-07约3.42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章出处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内容理解: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鲁国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是国家兴与衰、战争胜与败、做事成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我军能用小米加步枪以弱胜强,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齐心协力。 示例二: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战机就是有利于作战的良好时机,就是“天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作战如此,学习、做事更是如此。对于一些背诵的科目,我们要善于抓住清晨、上午这些记忆力比较强的时间,强化记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示例三: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正是由于广泛听取魏征等大臣的意见,才取得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作为普通人,更应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自己臻于完美。 *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宫拜见鲁庄公。 文章对译及重点词语解释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按照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击过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对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齐是)大国,它的情况难以估测,害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杂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同“遍”,遍及、普遍) (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动词,击鼓) ( 战胜) (倒下) 词语小结 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