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临床检验手册(生化部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化检验部分
肝功试验包括
总蛋白(TP) 、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氨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
肝功能试验的分类:
1. 识别肝实质细胞通透性改变的试验:ALT、AST等升高。
2. 指示肝细胞坏死的试验:血清中出现谷氨酸脱氢酶和线粒体谷草酶。
3. 肝实质细胞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机制障碍的试验:如血清Alb、胆碱脂酶、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等浓度下降。
4. 指示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的试验:如血清ALP、5’-NT、GGT和某些胆汁酸增高。
5. 肝脏间质成分增生的试验:血清蛋白电泳中α2和γ球蛋白增加。
6. 单胺氧化酶活性升高。
TP(总蛋白)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原因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冷沉淀球蛋白血症等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和某些慢性感染造成球蛋白(多克隆)升高的一些慢性病。
降低:体内水份过多;各种渠道的血清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蛋白丢失性肠病、营养不良及消耗增加,如结核、甲亢、肿瘤;蛋白合成障碍,如肝细胞病变,肝功能爱损等。
样本要求:血清和血浆都可用于TP测定。血清于2~8°C,5天内稳定。黄疸、溶血、脂血可使结果偏高。
参 考 值:65~85 g/L
测定的方法:双缩脲法
ALB(白蛋白)
临床意义:
升高:偶见于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
降低:与总蛋白原因大致相同。急性降低见于大量出血与严重烧伤。慢性降低见于肾病蛋白尿、肝功能受损、腹水形成、肠道肿瘤与结核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和消耗性疾病等。
白蛋白如低于20g/L,临床可出现水肿。
样本要求:推荐使用空腹血清、血浆。血清于2~8 °C,14天内稳定。推荐3天内完成测定。
参 考 值:40~55 g/L
测定的方法:溴甲酚绿法
PA(前白蛋白)
临床意义:
降低:
(1)血清PA是一种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和恶性疾病时其血清水平下降。据报告,手术创伤后24h可见血清PA水平下降,2~3天时达高峰,其下降可持续1周。
(2)PA在肝脏合成,各类肝炎、肝硬化致肝功能损害时,由于合成减少,血清PA水平降低,是肝功能障碍的一个敏感指标,对肝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3)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可作为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征。由于它们的半衰期短,对蛋白摄入的改变时敏感的,一旦病人营养不良,PA即迅速下降。其他营养素的状况也影响PA浓度,缺锌时PA降低,短期补锌后,其值即升高。
(4)蛋白消耗性疾病或肾病时,PA浓度下降。
(5)妊娠或高雌激素血症时,PA浓度也下降。
升高:肾病综合征 500 mg/L (此时ALB30g/L)
发作期 PA ↑ ALB ↓ 恢复期 PA ↓ ALB ↑
升高还可见于Hodgkins病。
样本要求:空腹血清、血浆均可,但以血清居多。血清于2℃~8°C可稳定7天,-20°C保存可稳定3个月。
参 考 值:男性:160~450 mg/L ;女性:150~380mg/L.
测定的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
T.BIL(血清总胆红素)、D.BIL(血清直接胆红素)
临床意义: T.Bil和D.Bil临床上多用于黄疸的诊断和黄疸性质的鉴别。溶血性黄疸时血清T.Bil升高,D.Bil约占T.Bil的20%。肝细胞性黄疸T.Bil升高,D.Bil约占T.Bil的35%以上。而阻塞性黄疸D.BIL占50%以上。病毒性肝炎前期或无黄疸型肝炎时血清TBil往往不高,D.Bil已升高。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 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或肝癌、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溶血性疾病、新生儿生理性黄疸、Crigler-Najjar综合症、Gilbert病和Dubin-Johnson综合征等。
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 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肝细胞损害(特别是疾病后期)、Dubin-Johnson综合征和Rotor综合征等。
样本要求:新鲜无溶血的血清和血浆均可。样本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2~8℃密闭避光保存可稳定24小时;-20℃保存可稳定15天。明显溶血对血清T.Bil测定有负干扰,脂浊对其有正干扰。最好早晨空腹抽血,离心减少脂浊对测定的干扰。
参 考 值:T.Bil: 5.1~28 .0umol/l
D.Bil: 0.0~10.0 umol/l
测定的方法:氧化法(终点法)
ALT(谷丙转氨酶)
临床意义:人体中很多脏器都含有ALT,其分布大致为肝肾心肌肉。肝内ALT活性远远超过其它脏器的活性,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质的可溶性部分,故测定ALT反映肝脏损害具有特殊意义。血清ALT活性增高原因:急性病毒性肝炎;骨骼肌、肾脏及胰腺等组织坏死;伴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