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航海家的发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航海家的发现说课稿 第二小学 王成龙 二、 说学生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在科学课 上的训练,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1)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貌。(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对“地球概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想。 2、情感目标:(1)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愿意合作交流。 3、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多渠道查阅、整理资料,使学生知道地球有关知识。 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认识地球的视频.文字及图片资料。 学生:查阅人们对地球的猜想及认识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七、说教学与学法: 在探究中,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八、说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真正突出活动的实效性、层次性、有效性,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主题: 第一,交流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第二,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第三,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实大地是球体的? 1、第一个环节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1从月球看地球,2从太空看地球),并运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这美丽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关地球你知道什么?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资料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这样导课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认识事物的过程之中,拉开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序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通过师生资料交流汇报: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300千米,周长约4万千米。 2、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适时引导学生提出“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识地球是什么样的问题?进入第二个环节,师生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 第一幅是古人设想的“天圆地方”图;第二幅图是古代人设想的大地—有多头站在巨大的乌龟背上的大象驼着大地,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古人猜想的认识。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交流的画面,意在给学生提供自主交流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学中热烈交流的场面,意在让学生感到“古人的想法真奇特”来揭示了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的好奇心理,从而为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3、在第三个环节中,从问题入手,利用导向性的语言:“历史上人们又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呢?”这里采用介绍几种证明地球是 球体的几个事实。 课件展示:A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动画;B月食时地球的影子(出示月食视频);C航海时船员总是先看到远处船只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整条船(用纸船在地球仪上演示过程)。揭示课题《航海家的发现》。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伟大的发现都凝聚了人类不懈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愿意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自由活动: A: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B:用小船在地球仪上演示麦哲伦的航海路线: 西班牙-----南美洲南端---菲律宾---好望角----西班牙。 5、拓展活动: 让学生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和生活,给学生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者。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启发诱导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九、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特做如下板书: 18、航海家的发现地球 大球体,半径6300千米,周长40000千米 路线 西班牙-----南美洲南端---菲律宾---好望角----西班牙 盖天说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站在乌龟背上的象群支撑着,乌龟蹲在蛇身上,太阳在上方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