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齐物论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廉,大勇不忮。 【译文】 真正的道是无从命名指称的,真有雄辩高见的人并不言说,大仁者并不自言为仁,大廉者也并不自诩为廉,大勇者从不伤人。 齐物论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齐物论 【译文】 毛嫱、丽姬,世人所认为是美的,但鱼儿见了就会潜入水中,鸟儿见了会高飞天空,麋鹿见了会急速逃走,这四者有谁知道天下何种之美才是真正的美呢?依我看来,那些仁义之端绪,是非之路途,纷然杂乱,我又怎能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齐物论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齐物论 【译文】 至人太神妙了!林薮焚烧不能让他感到炎热,江河冻结也无法让他感到寒冷,就是雷电劈山、狂风掀海也不能让他感到惊恐。像这样的至人,乘云气驾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生死之事尚不能撼动其心,何况世间的区区利害呢! 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刻意 《庄子》外篇《刻意》也是一篇论述养神之道的文章。“刻意”,即磨砺心志,使之行为高尚。作者 认为,那些处处表现自己清高、以教诲世人为己任的、致力于建功立业的、隐居山林而终日闲闲无聊的,以及为了追求长寿而导引练气的,都是有损自然本性,只有“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dan,平静)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才是真正的养神之道。 刻意 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刻意 【译文】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根本。所以说,圣人息心于此。息心宽容便与世无争,因而也就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也就恬淡愉悦了。心平气和、恬淡愉悦,忧患就不会入心,邪气也不会袭身,于是自然天性就完美而精神就充实不亏了。 刻意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惔,乃合天德。 刻意 【译文】 去掉智谋机巧诈伪造作,遵循天理而行。因此没有天灾,没有外物牵累,没有他人非难,没有鬼神责备。生,如在水上漂浮,死,如同休息。不须思虑,不须预谋。光明而不耀眼,守信而不必约定,顺其自然。睡时无梦,醒来无忧,心神纯粹而无杂念;精神充沛,终不疲倦。虚无恬淡,就与自然之德性相合。 人间世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译文】 “德”的丧失是由于求名,“智”的外露是因为好争。名,正是人们互相倾扎的祸根;智,则是人们相互争斗的工具。这两者都是不祥之物,不可以推行于世。 大宗师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大宗师 【译文】 古时的真人,不以失败为不利,不以成功而自傲,不对事情有所谋划。像这样的人,错过机会而不后悔,一帆风顺而不得意;登到高处而不恐慌,入于水中而不觉湿,入于火中而不感热。只有见识达到大道境界的人才能如此。 大宗师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大宗师 【译文】古时的真人,不知贪生也不惧死。生不欣喜,死不拒绝。自由自在地来,毫无牵挂地去。不忘自己生命的本源,不寻求自己的归宿。欣然接受自然所赋予的生命,忘却生死的变化而复归自然。这就是叫做不以欲望之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的力量去辅佐天命之常,这就是真人了。 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音xu)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大宗师 【译文】鱼相得于水,人相得于道。相得于水者,挖个水池来供养;相得于道的,无为而逍遥,心性安详宁静。所以说鱼畅游于江湖就会忘掉一切而悠然自乐,人悠游于道途,便会忘掉一切而逍遥自在。 大宗师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 【译文】 坐忘就是忘记了肢体,废黜了聪明,抛弃了形骸,去掉了智慧,与自然大道浑然融为一体。 与万物同一就没有了偏爱,因顺万物变化就没有了偏执。果真是贤人啊! 转载 “柔弱”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 柔弱的作用运用到人生方面,老子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