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贵州省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秘密★开考前
2024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
语文
2024年4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自己的语言——侗语。在侗族人聚居的侗乡里,侗族人
往往出生没多久就开始学唱歌。侗族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可见在侗族人的心中,唱歌和吃饭
同样重要。何族人认为吃饭是养活身体的活动,而唱歌是养活心灵的活动。
信仰音乐的侗族人爱唱歌,将唱歌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侗寨到处洋溢着洪亮的歌声。侗族
大歌的内容,不仅涉及侗族地区的自然风物,也包括侗族社会的历史、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唱歌
不仅是日常的休息和消遣,也是侗族人用来记事的重要工具,在各种节气、特殊仪式上发挥着不可替
代的功能,比如在民族节日的时候唱歌表示欢庆,以歌为礼迎送宾客;在祭祖时唱歌表示对祖先的缅
怀;在需要致哀的场合唱歌以抒发悲伤的感情;当生活中发生了冲突和矛盾,用唱歌来化解;在劳动
中感到疲劳,用唱歌来缓解,为劳动者鼓劲。他们用歌唱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这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也利于传播侗族的民族文化。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问歌队演唱的声部合唱歌曲。《三江县志》记载,19世纪初期已有了侗族表演唱
歌。唱法是按组互和的,喉音佳者如果唱反音的话,形成的效果就是众声低而反音独高,所以会格外
的动听。唱高声部的嗓子好的人会成为歌手,即侗族大歌队中的“塞嘎”,而唱低声的当控制音量,以
达到与高声部的和谐统一。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一领众合,它的和声与织体独具特色。低音
声部通常先是承担着演唱主旋律的任务,继而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声音模拟阶段,在这个时段中往往还
会有一个拖着固定低音的拖腔声部。而高平和调声部则因为是支音复调式,使主调式听起来具有装饰
性,进而产生了层次丰富的效果,从而给人帝来一种丰富精彩、同时又至纯至关的艺术感受。
(摘编自黄柯瑕《侗族大欧的文化生成性解读与艺术特征》)
材料二: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的民间合唱艺术,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为特
色,如高山流水、乌叫虫鸣。其结构一般分“果(组)”“枚(首)”“僧(役)”“角(句)”`四大部分。大歌
的合唱形式和传统合唱形式不同,领唱和众唱相结合,采用“众低独高”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
1950年,音乐工作者郭可课和萧家驹等人在黎平县工作时,发现了藏在何族大山里的民族合
唱。侗族大歌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无复调音的认识,也因此,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音乐史
上一个重要的时间分割点。
此后,族大歌开始在族以外的地方以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发展。1953年,黎平岩洞女歌手吴
培信、吴山花、吴惜花、吴秀美四位姑娘被选中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第一次登上中南
海怀仁堂演唱侗族大歌《嘎亮雷》(汉语译为《蝉之歌》),受到观看演出的中央领导和观众的热烈
赞赏。同年,吴培信等作为赴朝慰问团成员,将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鲜前线;其后,她们参加了在
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把侗族大歌唱到了国际音乐舞台上。大歌是侗
族的文化名片,这些表演加深了侗族对国家的认同感;族大歌走向舞台化的表演,也彰显了世界
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解的变化。
国际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先生决定把侗族大歌推荐到巴黎秋季艺术节。1986年,来自贵州黎平、
从江两县的吴玉莲、陆俊莲等九位侗族姑娘在巴黎正式开始演出,剧场里摆放的是专门从中国空运
过来的竹凳,穿戴着传统民族服饰的侗族姑娘在银饰叮叮咚咚的碰撞声中缓缓登场,她们婉转清脆
的歌声,使那些听惯了强烈音响的巴黎听众惊奇地发现了铜族大歌的独特之处。
在舞台上的佃族大歌“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以表演的形式来创作”。20世纪50年代之后,为适
应舞台化的演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