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pdf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卒中患者约万,
2025
年龄标准患病率(260~719)/10万人,每年新发200万[1]。近年来,
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临床医师更多关注言
语障碍,吞咽障碍及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对于脑卒中后引发的认知功
能障碍一直未得到重视。
0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认知障碍的关系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5%~60%。于永
华[2]等,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
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视认
知功能障碍的几率较高。
02
血浆Apelin-13、IL-1β、TNF-α、BDNF的浓度与认知障碍的关
系研究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Apelin-13、IL-1β、
TNF-α、BDNF的浓度变化特点及血浆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的相关性。于杨文瑾[3]等,以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验血浆
Apelin-13、IL-1β、TNF-α、BDNF浓度,并在出院后3个月左右完
成随访。发现缺血性卒中后患者血浆Apelin-13浓度下降,TNF-α、
BDNF浓度升高,而IL-1β浓度没有变化;缺血性卒中后患者急性期血
浆Apelin-13、BDNF分别与TNF-α呈正相关性;而随访期血浆
Aplein-13和IL-1β之间有正相关性;急性期血浆Apelin-13浓度和随
访期血浆TNF-α浓度与随访期认知功能呈负相关性;血浆BDNF、IL-
1β浓度与卒中后认知功能无相关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03
miRNAs及血清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
酶、S100β蛋白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miRNAs是一类全长约18~24个核苷酸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
可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用于疾病预测、诊断和预后评估[4]。近年来有研
究表明,miRNA-34、miRNA-21、miRNA-135等多种miRNAs可用
于判断患者认知功能[5,6]。S100β蛋白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主要分
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是反映早期脑损伤的重要标志物[7]。
郭万申[8]等研究发现,miRNA-34、miRNA-21与急性脑卒中患
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无关,而miRNA-135及血清NPAS4、NSE、
S100β蛋白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有关,且四者对急
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总结
我国是人口大国,PSCI发生率较高,对人类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
危害,加重患者自身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目前PSCI的发病机制
及评估筛查研究较少,在今后的临床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地去探索及发
现,对PSCI的早期干预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