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调度管理系统.pptx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调度管理系统
系统概述与目标
系统架构与功能设计
关键技术实现方案
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系统集成与协同工作机制
系统运行维护与升级计划
contents
目
录
01
系统概述与目标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1
2
3
通过建立应急指挥调度管理系统,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获取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提高应对能力。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该系统可以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形成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
加强部门间协作与沟通
通过及时有效的应急指挥和调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
建设目标
构建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水平。
从全局出发,制定统一的建设规划,分阶段逐步推进实施。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既要满足平时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也要适应战时和灾害时期的特殊要求。
平战结合、平灾兼容
技术先进、实用可靠
02
系统架构与功能设计
系统采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实现高可用性、高扩展性和高性能。
分布式微服务架构
前后端分离
多层次安全防护
前后端分离的设计模式,使得前端页面与后端服务解耦,提高开发效率和系统可维护性。
系统通过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如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确保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性。
03
02
01
应急资源管理
事件接报与处置
指挥调度
辅助决策支持
01
02
03
04
对应急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接报、初步核实、上报、处置等全流程管理。
提供灵活的指挥调度功能,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和协同工具,确保指挥的高效和准确。
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为应急指挥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如风险评估、预案推荐等。
数据采集与整合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展示与应用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系统通过接口对接、数据导入等方式,采集和整合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数据资源。
通过可视化界面和报表等方式,展示分析结果和统计数据,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应急指挥提供支持。
系统采用加密传输、数据备份、访问控制等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03
关键技术实现方案
通信技术选型
系统采用先进的5G通信技术,确保高速、低延时的数据传输,同时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实现与不同部门、机构的互联互通。
优势分析
5G通信技术具有高带宽、低延时、大连接数等特点,能够满足应急指挥调度对实时性、稳定性的高要求。同时,支持多种通信协议有利于实现跨部门、跨机构的协同作战。
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处理
系统采用高性能的分布式存储技术,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支持数据备份和恢复,保障数据安全。
存储技术
决策支持技术
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实现方式
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对历史案例、专家知识等进行学习和提炼,形成智能化决策模型。同时,结合实时数据和情景分析,为应急指挥调度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04
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系统接收气象、地震等部门的预警信息,自动分析并发布预警通知。
根据预警等级,系统自动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流程。
系统根据灾害情况和应急响应等级,智能调度救援队伍、物资等资源。
系统实时跟踪灾害发展情况和应急处置进展,为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预警发布
应急响应
资源调度
处置跟踪
系统实时监测各类公共卫生数据,如疫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
数据监测
预警分析
预警发布
应急处置
系统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发现潜在风险。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自动发布预警信息,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