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们的来源.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 911-932
2013-1-050-042-000220-1
再論“們”的來源
李 藍
中國社會科學院
本文以現代漢語方言為基礎,結合白話文獻來重新探討“們"的來源。
我們的結論比較接近呂叔湘先生的意見:“們"應來源於“輩"字。“輩"
讀成“們"的原因是發生了三次音變:第一次音變是“輩"的聲母由幫母變
成明母,音變的條件是“輩"與古讀鼻音聲母的人稱代詞“我、吾、爾、
汝、若"等連用,受這些字的影響而產生感染類化作用,聲母從雙唇清塞音
[p-] 變讀為雙唇鼻音 [m-] ,文獻上出現的字形是“弭、彌"等字。第二次也
是感染類化音變:因受“我、爾、汝"等上聲字的影響,“弭、彌"等濁平
字又變讀為上聲字,文獻上出現的字形是“每"字。第三次音變產生在音節
內部:因鼻音聲母而增生了一個鼻音韻尾,文獻上出現的字形有“懣、門、
們"等字。最後本文還討論了不同時代的文獻中“們"“每"交替出現及
“們"“每"在同一部文獻共現等問題。
關鍵詞:人稱代詞複數標記,感染音變,“們"的來源
1. “們”的來源的四種意見
1.1 先秦漢語的人稱代詞沒有複數標記,到兩漢的文獻中,開始出現了
“輩"、“屬"、“等"、“曹"等與指人名詞、人稱代詞連用,表示類屬關係
的詞語。唐代文獻裡開始出現了“弭"、“彌"等人稱代詞複數標記,但在主流
文獻裡並不通行。在宋及此後的白話文獻中,出現了學術界一致認可的真性人稱
代詞複數標記,明清以後的白話文獻裡,“們"字終於成為主要的人稱代詞複數
標記,並一直延用到普通話及許多漢語方言中,成為現代漢語中最具優勢地位的
人稱代詞複數標記形式。
“們"在文獻裡出現的時代、順序等問題在學術界爭議不大,但“們"的本
字,“們"的來源,學術界的意見卻有很大分歧,直到現在,仍沒有一種說法能
得到學術界的一致認可。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李 藍
1.2 第一種觀點認為“們"字可能來源於“輩"。呂叔湘先生 (1985:54-103) 最
早、也最系統地研究了“們"在文獻中的書寫形式和來源等問題。呂先生的基本
意見是:“們"字應來自“輩"。從“輩"到“們"的演變脈絡是:
輩(時代:漢以前。條件:可用在人稱代詞後表複數)>弭 /偉(時代:
唐。條件:用在人稱代詞後表複數)>懣 /門(時代:北宋。條件:人稱代詞後
的複數形式)>們 /每(時代:南宋,金。人稱代詞後的複數形式)>們(時
代:明以後直到現代,專用的人稱代詞複數形式)。
“們"來源於“輩"的說法近年來因得到馮春田 (1997, 1998) 的進一步論證
而稍占上風,但學術界一般還是認為尚需進一步的論證和研究。詳見蔣紹愚、曹
1
廣順 (2005:82-84) 。
1.3 第二種觀點認為“們"來源於“門"。最早提出這個意見的是日本學者太
田辰夫先生 (2003:316) 。其他持這種看法的人也比較多,俞敏 (1989) 、張惠英
(1995) 等人均持此說。太田、俞敏等人只是一個結論性的意見,並未展開討論。
張惠英有比較詳細深入的討論,基本的觀點是:“門"字與“家"“裡"等可放
在人稱代詞後面表示複數的詞在語義上有相同之外,也有類屬義,宋代文獻中也
有“門"字用作複數標記的用例。這個解釋在語義上有明顯的優點:和“家"一
樣,也是表人的類屬詞,文獻上也有用例支持。令人不能完全滿足的地方是不能
把文獻中從“輩"開始,經“弭、懣、門、每"等再到“們"的整個演變鏈條統
合起來作整體解釋。
李豔惠、石毓智 (2000) 可能沒有看到太田、俞敏及張惠英等人的研究,又重
複了太田等人的這個觀點,認為“們"的本字即為“門"字。李、石二人的文章
不同於張文之處主要是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提了一些理由。
1.4 第三種觀點認為“們"可能來自“每人"的合音。目前只有羅杰瑞先生
(Jerry Norman 1999:120-121) 一人持這種看法。不過他同時也承認,書面語中未見
“每人"用作複數標記的用法。同時我們也要指出,根據我們現在作的調查,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