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南宫市西郊风景旅游区概念性规划方案报告.doc

发布:2017-09-12约字共8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总 论 一、规划背景 (1)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生态已成为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南宫市西郊风景旅游区作为湖泊景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为南宫市西郊风景旅游区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条件。 (2)南宫市西郊风景旅游区开发环境的发展已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1)邢台市委强调成片开发对聚集产业项目、壮大产业集群、整合地方优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强调推进成片开发,必须进一步强化规划; 2)2005年南宫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高起点、大手笔进行规划,分年度定目标加快实施,强力打造中国第一塔和冀南抗战红色旅游的品牌,促进南宫旅游业崛起,同时带动其他服务业发展。 (3)南宫市西郊风景区的自身条件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规划总面积有5000余亩,土地性质为国有土地,主要为水面及农业开荒地,生态环境良好,拥有普彤塔等多处历史古迹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特色旅游开发潜力。 二、项目概况 南宫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邢台市辖区内,位于东经115o15′至115o45′、北纬37o06′至37o27′之间,南与广宗、威县相连,北与新河、冀县、枣强接壤。西与巨鹿县为邻,东隔清凉江与清河、故城相望。南宫市区位于市域中部,处于106国道、308国道交汇处。西北距石家庄市124公里,西南距邢台市103公里,东距德州市88公里,东北距衡水市60公里。 西郊风景区位于南宫市区西北部,处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的西部旅游观光板块,向东依次为商贸居住区、行政管理区、金融服务区和城市东部工业区,该板块职能清晰明确, 在城市总体发展过程中将产生重大意义。 (1)历史沿革 南宫历史悠久,境域开发于夏、商两代。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县,因西周“八士”之一南宫适(KUO)居于此地, 故取其复姓而名南宫县。置县后,历经沧桑,几度变迁:称国、称市,并入、析出,域大、域小,始终保持了“南宫”之称谓。南宫市也是历史上至今未改名的为数不多的城市之一。现南宫市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87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市域面积854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六镇、五乡、四个办事处,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现为邢台东部次中心城市。 ?????南宫今城又名“凤凰城”,由原县城(今北旧城村)东迁而来。明成化年间(1478年),洪水泛滥,城池毁于一旦,百姓惊惶失措,无处可逃,危急时刻,一群五彩金凤翔集,引领水患中的人们来到城东百花遍地、林丰树茂的高岗之上,灾民得救,金凤长鸣三声离岗而去。为了怀念这群金凤,人们将此高地名曰“飞凤岗”,并迁城于此。古城规划建设整齐划一,疏密有致,格局严谨,相互对称,享有“小北京”之称。 (2)区域气候特征 南宫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天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据1993~2004年气象资料,有关数据如下。南宫市主导风向为南风(稍偏西),平均风速为3.7米/秒。常年平均气温是13.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是-2.9℃,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是26.9℃,极端最高气温是42.3℃,极端最低气温是-18.1℃(2001年)。绝对湿度平均为11.8,相对湿度平均为65%。全年无霜期194天,历年最大冻土深度平均是25厘米、年最大值是38厘米(2000年)。年均日照时数为2461.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南宫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是439.8毫米,最大年降水量是864.6毫米,最小年降水量是216.9毫米(1999年)。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24.7毫米。 (3)生态环境 南宫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地广袤,土壤肥沃,气候温湿,全市现有林地15.1亩,其中经济林5.9万亩,用材林3.6万亩,防护林5.6万亩;四旁植树890万株;育苗面积0.25万亩,果品年产值2000多万公斤;活立木蓄积37万立方米;林果业年总产值259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全市林木覆盖率11.8%。南宫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地广袤,土壤肥沃,气候温湿形成优质棉花、无公害蔬菜、畜牧养殖业、林业四大特色产业。棉花年均种植面积50万亩,“银宫”牌皮棉为“全国十大名牌棉花”之一和“河北省著名商标”。年产皮棉4万多吨,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和棉花百强县市,是“河北省棉花之乡”;蔬菜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量20万吨,是“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河北韭菜之乡”, 近两年,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在南宫联合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农业科研教学基地——“冀南农业科技示范园”,着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栽培技术和优质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