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储存条件及低温要求须知.docx
药品储存条件及低温要求须知
药品储存条件及低温要求须知
药品储存条件及低温要求须知
一、药品储存的基本条件与要求
药品的储存条件对于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不正确的储存方式可能导致药品变质、失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从而对患者造成健康风险。因此,了解并遵守药品储存的基本条件与要求,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步骤。
温度要求
药品储存的温度条件根据药品的性质和稳定性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温度要求包括:
(1)常温储存:大部分片剂、胶囊、散剂等普通药品适合在10~30℃的常温环境下储存。这一温度范围能够保持药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防止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导致的药品变质。
(2)阴凉处储存:部分特殊药品,如滴眼剂、外用乳膏、抗肿瘤药、口服液等,需要在不超过20℃的阴凉处储存。这些药品对温度较为敏感,高温可能导致其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疗效。
(3)凉暗处储存:部分抗生素类、酶类制剂等需要在避光且温度不超过20℃的环境下储存。这类药品不仅对温度有要求,还对光线敏感,因此需要采取遮光措施。
(4)冷藏储存:胰岛素、白蛋白、疫苗以及调节胃肠功能的活菌制剂等生物制品需要在2~10℃的低温环境下储存。这些药品在高温下容易失活或变质,因此必须冷藏保存。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生物制品的冷藏温度可能有所不同,如冻干粉针剂应保持在2~10℃,而某些人血白蛋白等生物制品则需在2~8℃下储存。
(5)冷冻储存:极少数药品需要在0℃以下的环境中冷冻保存,如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重组人5型腺病毒等。这类药品对温度要求极高,必须严格控制储存温度。
湿度要求
药品储存的湿度条件同样重要。一般来说,药品储存环境的湿度应控制在45%~75%之间。湿度过高可能导致药品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潮解、变色、粘连等现象;湿度过低则可能使药品因干燥而失去活性或变质。因此,在储存药品时,应根据药品的湿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
避光与遮光要求
光照对部分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如氨茶碱、硝酸甘油等药品在光线作用下会发生结构变化而变质。因此,这些药品需要存放在避光或遮光的环境中。避光是指避免日光直射,而遮光则是指使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药品,如棕色容器或黑纸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对于需要遮光的药品,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标示的贮藏条件进行存放,以确保其质量不受影响。
密闭与密封要求
药品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空气中氧气、水分等的影响而发生变质。因此,对于部分易氧化、易挥发的药品,需要采取密闭或密封的储存方式。密闭是指将药品容器密闭,防止尘土和异物进入;密封则是指将药品容器密封,防止药品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在选择储存容器时,应根据药品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密闭或密封方式。
二、低温储存药品的特殊要求与注意事项
对于需要低温储存的药品,如胰岛素、疫苗等生物制品,其储存要求更为严格。以下是一些关于低温储存药品的特殊要求与注意事项:
储存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1)冰箱:对于需要冷藏储存的药品,应选用具备冷藏功能的冰箱进行储存。冰箱的温度应控制在2~10℃之间,并定期进行温度监测和记录。同时,冰箱应放置于通风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此外,冰箱内应严禁放置大便标本、食品以及私人物品等,以防止交叉污染和异味影响药品质量。
(2)冷藏柜:对于大量储存或需要长期储存的低温药品,可以选用冷藏柜进行储存。冷藏柜的温度控制更为精确,且具备除湿、除霜等功能,能够更好地保持药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保温箱:对于需要运输的低温药品,应选用具备保温功能的保温箱进行运输。保温箱内部应配备冰排或冰袋等制冷介质,以保持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低温状态。同时,保温箱外部应标明“冷藏药品”等警示标识,以提醒相关人员注意药品的储存和运输要求。
温度监测与记录
对于低温储存的药品,应定期进行温度监测和记录。温度监测可以使用电子温度计或温湿度记录仪等设备进行。监测频率应根据药品的性质和稳定性要求而定,一般每天至少监测两次。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存档备查。如发现温度异常波动或超出规定范围,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并报告相关部门和人员。
药品的摆放与取用
在低温储存设备中摆放药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同品种的药品应分开摆放,避免混淆和交叉污染。
(2)对于有效期较短的药品,应优先摆放和使用,以减少浪费和损失。
(3)取用药品时,应迅速打开冷藏设备门并尽快取出所需药品,以减少冷藏设备内部温度的波动和影响。同时,取用药品后应及时关闭冷藏设备门,并检查门封是否严密。
应急预案与处置措施
对于低温储存的药品,应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以应对突发情况。应急预案应包括药品储存设备故障、停电、火灾等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和处置流程。同时,应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意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