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docx
基于学科素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秉持开阔的跨学科视野和思维方式,从综合育人的角度切入,通过强化学科间的联合,为学生提供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促进学科更有生命力、更持续地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素养为导向,遵循“主题确定—目标研制—任务设计—评价反思”的逻辑进行设计,通过渗透学科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综合思维、
评估学习表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学科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框架;实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重要变化之一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并明确指出,应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统筹设计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置反映出育人目标的重要转变,体现了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求。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热点,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仍存在诸多待解之题。如何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应如何选定?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如何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何有效评价学习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方面有何深远意义?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和细致解答。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依托问题、主题、项目等多种载体展开。无论是主题式学习还是项目式学习,都应遵循“主题确定—目标研制—任务设计—评价反思”的设计框架(如图1)
主题确定可以从学科立场和跨学科立场两个视角切入。学科立场侧重于将数学知识融入主题活动,跨学科立场则主要指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来构建主题活动。目标研制应超越单纯学科知识能力的获得,自觉延伸至生活应用所需
的必备素养,并充分遵循学科核心素养,以全面育人的发展性思维为导向。在任务设计上,则需依据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精心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发展的子任务群。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反思和设计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应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还存在哪些困惑……都需要利用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成果评价进行甄别。
一、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确定
主题作为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关键载体,通常应是一个具备真实情境、联结多学科知识,能引发学生高阶思维的综合问题。为此,笔者所在团队在确定主题时,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承载学科核心概念的系列主题
融入数学知识的主题,应紧密围绕学科本质,积极建立学科内部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对学科核心概念全面、深入地理解。例如,通过解读课程标准,可知“图形测量”的核心概念是“度量单位”,即图形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都需要探究其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通过度量单位的一致性,可构建一系列图形测量的主题(如表1)。
这一系列基于学科核心概念形成的主题,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如观察、操作、想象、分析、思考、表达、制作等,使学生深度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书本上的静态知识。尽管这些主题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进阶性和系统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二)探索自然与社会生活的系列主题
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深入观察、分析、思考和表达,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充分感悟到数学与自然、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热点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质疑问难、勇于探索和理性思考等科学精神。例如,跨学科项目学习“疫情中的数与形”以真实社会事件为背景,深入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和信息。通过“数”
“形”“色”“图”“我”五个系列主题(如图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疫情,并认识到数学在应对社会挑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每个子项目在设计时都注重数学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并充分挖掘抗疫大事件中的育人价值,体现人文素养的培育。
诸如此类系列主题的设计,不仅关注数学学科内部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融入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跨学科学习素养目标的研制
在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后,需进一步确立明确的素养目标。目标的研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价值取向为基石,以表现评价为参照,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清晰的方向,最终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所蕴含的育人价值。
(一)依据学科素养要求细化目标
目标研制需以各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将素养表现要求具体化,体现跨学科的观念结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素养目标应涵盖学生在不同学科应具备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涉及各学科的通用性实践,尤其强调“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并着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知、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