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4640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
概况
(一)回采范围、煤层赋存状况及储量
本工作面属于矿井北翼采区K1煤层4640工作面的480水平至570水平。本回采工作面分上下段开采;上段采面回风顺槽巷道标高为+570m,回采工作面下顺槽巷道标高为+535m;+535m顺槽为下段采面的回风巷,下段采面下出口顺槽巷道标高为+480m。上段工作面的煤经+535M水平运输大巷的反眼装车人工推至三号下山溜煤下山。本区域对应地表为周家大山,标高为+950m~+1115m,此段无大的建筑物和水体,对回采无大的影响。
本工作面走向长:最大280米,最小140米,平均210米;倾斜长:最大84米,最小80米,平均82米(真倾斜);煤层厚度:最大1.6米,最小0.3米,平1.25米;煤层倾角:最大76度,最小60度,平均68度;地质储量2.96万吨、可采储量2..52万吨,回采率90%,可采期8个月。
项目
最大
最小
平均
走向长
280米
140米
210米
倾斜长
84米
80米
82米
煤层厚度
1.6
0.3米
1.25米
煤层倾角
68度
60度
68度
地质储量
2.96万吨
可采储量
2.52万吨
回采率
90%
可采期
7个月
(二)简明地质
1、煤层特征及赋存情况:
本工作面只有K1煤层为可采煤层,属单一煤层开采,煤种为烟煤,呈块状,性脆。
煤层
名称
煤分层总
厚度(米)
夹矸厚
度(米)
煤层倾角
(度)
煤层容
重(T/M3)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直接顶为铝土页岩,老顶为茅口石灰岩。
直接底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石灰岩。老底为石灰岩。露头顶底板有泥化。
K1
0.3—1.6
1.25
0
6076
68
1.45
煤层稳定性
不稳定,局部有分岔或不可采。露头有氧化。
2、顶、底板岩性及厚度
eq \o\ac(○,1)、煤层特征及赋存情况
本采区煤层赋存不稳定,走向为南北向:方位角45°左右。倾向为东西向,倾角68o左右,煤层厚度0.3~1.6m,平均1.25m。
eq \o\ac(○,2)、顶、底板岩性及厚度
煤层伪顶有0.1~0.2m的一层碳质页岩的伪顶,直接顶为10m左右的页岩、老顶为泥质页岩和长兴灰岩,厚26米以上。底板为铝土质页岩约2m,再下为茅口灰岩,厚度在266m 以上,顶底板倒转。
3、煤质
检测项目
水份
Wt
灰份
Ad
硫份
St.d
挥发份
Vdaf
胶结层厚度Y
粘结指数
Gr-i
固定炭
FCd
发热量
Qnet.ar
计量单位
%
%
%
%
mm
%
MJ/Kg
指标
3.5
36
3.5
19
13-28
93-95
52.09
28.63
备注:
4、地质构造对开采的影响
本工作面受F26断层影响较大,煤层变化频繁,顶、底板较破碎,局部有顶、底板褶皱,致使煤层顶板下托或底板鼓起,煤层随之增厚或变薄,倾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对回采放架工作产生影响,但无大的安全威胁。但必须加强工作面地质构造带的顶板支护及瓦斯抽放或排放等管理工作。
5、本工作面煤层与地表及采空区的关系
本工作面开采标高为+480m~570m范围,距地表垂深在130m以上,对应地表无建筑物和明显的水体、水系。工作面上部相邻为原+610m水平以上已经回采的老空区,下部相邻为本矿未开采区域。北面相邻为正在布置的4640区工作面(上段),南面为已回采的老空区。
6、水文地质情况
矿区位处于中山区山地斜坡地带,矿区南东侧最高山峰标高1115m,北侧小河沟最低标高585m,相对高差535m,山高坡陡,有利于地表水排泄。雨季大气降雨大部份沿地表冲沟排走,少部份沿节理、裂隙、岩溶、漏斗渗入地下,在采掘过程中,当煤层顶、底板揭穿后,茅口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漏斗侧向补给,沿裂隙岩溶管路渗入矿井,但渗入水量不大,对回采无大的影响。该工作面据地质资料表明,回采过程中无大的水害威胁,其主要涌水为上部老塘水和地表水径流渗入。其次根据工作面掘进情况看,推测本工作面无大的涌水现象。预计工作面顶板局部地方有滴水出现,底板局部地方有渗水出现,回采时地面大气降雨有少量有可能沿采空区及底板导入工作面,对回采无大的影响。回采中必须加强雨季防洪工作,井下加强风巷积水引排和运输巷水沟清理,保持排水畅通,同时加强对渗水地方的观察和预防。总上所述,矿井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
7、瓦斯及有害气体、煤层发火情况
根据井田地质报告、相邻矿井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及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本矿井属高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6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9m3/t(2012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回采前通风科必须做好通风设施和风量的合理分配。回采中必须加强采区独立通风和合理分配风量,特别加强+535m水平南北翼大巷调节风门及矿井+600m水平南北两翼通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