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蔡廷锴(1892.4.21--1968.4.25),76岁,广东罗定罗镜人。
1892年4月21日,出生于罗定市罗镜镇龙岩村。从小爱听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故事,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不满清朝的腐败,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立志要为中华民族雪耻图强。
1910年,全国人民起来进行反清斗争,18岁的他应募投身到广东新军当兵。(冬,返乡未回营。)
1911年,10月9日爆发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留给蔡廷锴深刻印象,他投身到孙中山倡导的国民革命。
1913年,升任班长。
1914年,请长假回乡养鸭。
1915年,往新会县属猪头山粤军剿匪行营当上等兵。
1916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斗争。
三月,袁党余孽龙济光踞粤独立,蔡与同袍联络策动反正失败,回乡。
六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八月,往宝安县游击队任班长。
1917年,调宝安县大鹏城警察分所任警长,新所长到任,蔡辞差回家。
1918年,与区宗麟筹组罗镜商团,任副队长,后编入肇军,任中尉排长。(肇军驻三罗剿匪返省后,留后方部于罗定,成立肇军游击三营,分驻三罗负剿匪之责,商团改编为一连,蔡任中慰排长。旋由陈铭枢任营长,陈、蔡自此相识。)
1919年,夏,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为护国第二军陆军游击第四十三营。
七月底,往广州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受训。
1920年,毕业返部,其时陈铭枢在阳江宣布独立,任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蔡在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部任上尉副官。
1921年,粤军第六军改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蔡任中尉掌旗官,后改任该团第一营第四连第二排少尉排长,国民党改组,由陈铭枢介绍参加国民党,再后调升为第三营第十一连上尉排长。
1922年,参加首次北伐。江西信丰战役中率部首先袭占信丰城;黄八岭战役中任敢死队队长率部击破敌防线,攻克古称“铁城”的赣州;多次立功受奖。
1923年,(讨伐桂军沈鸿英)肇城战役中任先锋队队长,击溃敌增援部队,受奖并升为少校连长。
1924年,往粤军邓世增营任连长。在郁南都城掌握战机,以劣枪精兵取捷径击溃刘(玉山)、陈(天太)叛军,俘获人枪车百余,邓升团长,蔡接其遗缺升任营长。
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残部邓本殷,在开平县单水口战役中,蔡率部激战三昼夜,以少胜多击溃敌军,缴获敌枪千余。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蔡任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十师(师长陈铭枢)二十八团团长,在平江、贺胜桥、武昌诸战役中屡立战功。克复武汉三镇后,第十师增编为两师(十师、二十四师),合成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升任第十师师长,蔡廷锴升任二十四师副师长。
1927年,宁、汉分裂,陈铭枢、蒋光鼐离开武汉,蔡调升为第十师师长。
五月武汉方面的北伐军赴河南与奉军作战,蔡率部首占开封,获得嘉奖。旋因政局变 化,又回师武汉,继调往江西。
七月,宁、汉政府合流反共。
周恩来等于八月一日在南昌起义,蔡亦参加,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 兼第十师师长、左翼指挥。五日,起义军撤出南昌回粤,令第十师为先头部队,到进贤县,蔡因认识局限,认为自己是国民党党员,随叶(挺)、贺(龙)回粤不会合作到底,就礼遣本师共产党员离队,成立第十一军司令部,请副军长蒋光鼐全师入闽,后应福州民众代表之请,歼灭土匪谭曙卿部,以缴获枪弹充实部队实力,正式成立第二十四师,并电请陈铭枢回闽复十一军军长职。
年底应广州政治分会主席李济深之邀回粤整补。
1928年,蔡师奉命调驻琼州清剿,对象一是赤卫队,采取监视阻止其蔓延,不深入山区清剿; 二是杀人抢劫的土匪,采取雷厉风行地进剿。
十月蔡捐资在罗镜龙岩乡创办当地第一间完全小学——廷锴小学。
1929年,一月,南京召开全国编遣会议,蒋介石为排除异己,压缩非嫡系部队的兵力,第十一军缩编为师,第十师缩编为旅。
三月廿一日蒋介石软禁李济深于南京汤山,廿三日蔡与蒋光鼐联名电斥蒋介石,蒋派陈济棠回粤任广东军事特派员兼第八路总指挥,说服粤军将领拥蒋反桂,拆散粤桂反蒋联盟,蔡旅改编为第二独立旅,奉命还粤。张(发奎)桂(李宗仁、白崇禧)军两次犯粤均被击退,蔡旅又扩编为第六十师。
1930年,五月,蒋介石下令讨伐冯玉祥、阎锡山,张桂军与冯阎相呼应率军北上,陈济棠派蒋光鼐统率六十、六十一师堵截,在衡阳击溃张桂军,继续北进与冯阎部队作战,为蒋介石挽回颓势,蒋以这两师为基础成立十九路军,任蔡为军长。冯阎失败下野,十九路军奉命回湖南集中待命。
1931年,二月,蒋介石调十九路军进入江西参加第二、三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蔡目睹各地·遭受战争破坏、民生困苦,复闻“九·一八”事变,日寇侵我东北而军队不加抵抗,由是产生不愿参加内战的决心和抵抗外侮的思想
显示全部